慈而勇謂之侮敵,招於巨釁,故盡喪三寶也。
  故抗兵相加,
  註:兩敵戰也。
  則一及者勝矣。
  註:哀者慈仁,士卒鈴遠於輕敵也。○御曰:抗,舉也。兩國舉兵相加也。○疏:若,當也。哀,慈也。抗,舉也。言根塵相逼,舉眼色等相當也。仍以大慈之心虛鑒前境,則能使兩忘物我,清净一切,諸法,皆成勝妙之境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註:老子言我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疏:吾言即前章是也,所言非此則易知也。行無行相甚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註:人惡柔弱,好剛強也。○疏:莫,無也,老子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衆生昏迷愚鈍,無能知至言虛妙,依教而行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註: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返也。○顧曰:宗,本也。君,主也。言雖殊塗,同本虛無,事雖異趨,同主靜樸。○蔡曰:言以無言為宗,事以無事為主。○御曰:言者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疏:言,經教也,君,天子也。言教雖廣,宗之者重玄,世事雖煩,統之者君主,舉此旨要以表 易知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註:夫唯世人無知,是我道德之闇昧,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御曰:夫唯世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也。○疏:不我知,猶不知我也。唯彼衆生無知頑鈍,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註: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疏:凡情浮淺蒙昧者多,體知聖教甚自希少也。則,法則也。依我經教則而行之,證於聖果所為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於人也。○御曰: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也。○節解曰:謂聖人貴道德而賤其形,衣皮帶毛,含一抱元,不貪官爵,內養神明,以精為玉,以氣為金,故能變化升入紫官。○顧曰:褐者粗賤之服,玉是精貴之寶。凡庸之人,心實不知,外假明哲,羊質虎皮,是乃德之病。○疏:知於聖言,則於聖教,行解具足,故成聖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貴之寶,外迹同塵,被褐也。內心虛靜,懷玉也。懷玉也,迸處俗而恒真;被褐也,心虛凝而接物。
  知不知,上。
  註: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疏:聖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虛遠,知則無知,至本虛凝,故稱為上。故《莊子》云:孰知子之不知耶,吾惡乎知之也。
  不知知,病。
  註: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節解曰:謂不明於道,但明於俗,不知食氣而知食味,故病也。○疏:自本降迹,無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稱為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註:夫唯能病苦衆人有此強知之病,是乃不自病也。○疏:聖人無知識之疵,而凡庸有分別之病,為病衆生之病,所以同凡說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衆人有此病,以悲人也,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智,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樸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減壽消年。○顧曰:凡庸之人妄執強知之病,以自分別,往而不返,良可嘆息。其唯聖人真知妙本,洞遣言教,獨能以其慈仁,哀憫衆生強知之病,蓋以其自無病也。○疏:聖人能虛寂兩忘,境智雙遣,玄鑒洞照,御氣乘雲,本迹虛夷,有何病累。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七竟
  道德真經註疏卷之八
  吳郡徵士顧歡述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註: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大害謂死亡也。畏之者,當保精養神,順地承天也。○疏:威謂威刑,即諸經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塗惡趣,北都羅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憚經戒,妄造諸惡者,則風刀大刑必將至也。
  無狹其所居,
  註:謂心居神,常當寬柔,不當急狹也。○節解曰謂無狹,健在俗間,深山廣澤,可養性也。○御曰: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室生白也。
  無厭其所生。
  註: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於空虛,喜於清淨,若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辟滿腹,為伐命散神也。○節解曰:謂厭生死者,故行一愛氣,惜精為生之寶。○御曰: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私寡欲,使不勞倦也。盧曰:所生謂神也,心靜而神安,心躁而神去。○疏:厭,舍也。狹,局也。居,安處也。所生,心也。言修行道人,必須處心無系,不得域情狹劣,厭離所生,何者?夫身雖虛幻,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耽愛,亦不可厭憎,故耽愛則滯於有為,厭憎則溺於空見,不耽不染,處中而忘中,是真學道者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註: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垢濁,淡泊無欲,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