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行剛勇。
  舍其儉且廣,
  註:合其儉約,但為奢泰。○疏:棄其儉素,而廣貪於物。
  舍其後且先,
  註:合其後己,但為人先。○疏:忘退後之心,趨進先之行。
  死矣。
  註:所行如此,動入死道。○疏:總結上三合,既乖三寶,適淪溺三塗,故言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註: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并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疏:以大慈之心臨於戰陣,士卒感恩,所以勝捷。內解:即是六根兵馬,對於六塵,不為塵沒,故獲勝也。又用慈守衛,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內解:以慈心自守虛靜,則道心堅固,不可技也。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天將救助善人,必與慈仁之性,使能自營助也。○御曰:以慈戰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云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疏: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還用慈悲俯相衛護也。故三寶之內,以慈為先,四等之中,用慈為首,是知慈之為義大矣哉。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註:言貴道德不尚武力也。○御曰:士,事也。善以道為理國之事者尚於德,故云不武。○疏:言古者善修道之士,靜退無為,不舍慈而為武勇也。
  善戰者不怒,
  註: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中,絕禍於未萌,無所硃怒也。○御曰: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則善,故不憑怒者也。○節解曰:謂閉。和精,萬神喜悅也。○疏:善達前境虛幻,故能制敵於未萌,妙體違順兩空,是以無心喜怒也。
  善勝敵者不爭,
  註: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求遠以德,不與敵戰,而敵自伏。○御曰:師克在和,和則不爭。○節解曰:謂以口行一,萬鬼自伏,故日不爭。○疏:不為塵染,名日勝敵,既無喜怒,何所爭耶。
  善用人者為下。
  註: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也。○疏:夫能行謙下者,必為物之所歸,故能役用於人也。
  是以不爭之德,
  註:謂上文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國之道德也。○疏:不與物爭,故能成己之德,此結善勝敵不爭也。
  是謂用人之力,
  註:身能為人之下者,是謂用人臣之力也。張曰:悅以使人,人忘其勞。○疏:謙下雌柔,不用於物,物又歸之而為己用,此結善用人為下也。
  是為配天,
  註: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極也。
  註:是乃古之極要道也。○御曰:善勝是不爭之德,為下是用人之力,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疏:配,合也。天,自然。極,道果也。言善修道之士,妙體真空,達於違順,不與物爭,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極道,此總結也。
  用兵有言:
  註: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托己設其義也。○疏:用兵謂權智,攝化衆生,亦是聖人用六根,涉於塵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言在下文也。
  吾不敢為主,
  註:主,先也,我不敢先興兵也。
  而為客。
  註:客者和而不唱,用兵當承天而後動。○節解曰:上兵謂口也,下兵謂陰也。口言妄則自傷,故言謙讓也。輕用陰則喪精,故不敢為唱而為和也。○疏:主者我身也,客者前塵也,言根塵兩空,物我俱幻,既無我身之能綠,亦無前塵之可染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註: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池為退。○御曰: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客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寸而退尺。○疏:進,取也,退,舍也。少以况無,多以况有也。既而境智雙遣,根塵兩忘,體玄中一,離彼二偏,故無無為之可取,亦無有為之可合也。
  是謂行無行,
  註: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行執也。○御曰: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也。○疏:既遣蕩有為,又洞忘境觀,故無以行為行也。
  攘無臂,
  註:雖欲攘臂大怒,若無臂可攘。○節解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也。
  執無兵,
  註: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不忍喪之也。○御曰: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為主,故雖執與無兵同也。○疏:離形去智,故無兵可用也。
  仍無敵,
  註:雖歌行仍引之心,若無敵可仍也。○疏:物境空幻,無敵可因。
  禍莫大於輕敵,
  註: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也。○節解曰:謂自恣交接者,則有喪禍之灾。○疏:輕,凌侮也,敵,前境也,輕染諸塵,致三塗之報,故成大禍。
  輕敵則幾亡吾寶,
  註:幾,近,寶,身也。欺輕敵家,近喪身也。○節解曰:寶謂精氣也,輕敵數戰,則亡失精神也。○疏:幾,盡也,寶則前章三寶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