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老而愈溢,勞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為悅樂。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聖人言眾人馳騖於有為之境,為聲色之所動,我澹泊於無為之端,香味不能惑。猶如赤子未識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無所在,豈定有歸也。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俗人於清虛而不足,在昏濁而有餘,積財貨以為外累,肆情欲以增內垢。聖人塵埃無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遺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愚也,自以為智,惑於情慾,穢亂日以至。聖人大智若愚,形神虛靜,純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強言知,內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獨若昏。
知如不知,如將闇也。
俗人察察,
銳情於是非之境,專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獨悶悶。
遺心識,自無分別,忘善惡,故曰悶悶。
淡若海,漂無所止。
德宇恢恢,心臺淡淡,猶如大海風動波隨,漂泊東西,終無定止。
眾人皆有以,
用有為也。
我獨頑似鄙。
若愚人之無知,同賤者之不飾。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聖人設教。自春臺已下,並是眾生有為之病。聖人隨病救之,皆用無為之藥。有病有為,有無不同,故言異也。凡夫滯俗,聖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無不包,故言容也。動皆順理,故言從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從道來也。
道之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從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識,語其無也,則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則復歸無物。歸無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無,有無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無之真,極玄極奧之道,剖一元而開三象,和二氣而生萬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體無變,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無象,感而遂通。福善禍淫,影響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閱,簡也。甫,始也。愚者無知,凡情有滯,謂杳冥之理,本絕因緣,怳惚之中,元無果報,遂令行善者有怠,長惡者不悛,未識精而有靈,豈知真而有實,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虛,為救眾生開方設教,從終至始,簡其善惡之因。自古及今,閱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賞之以爵,過忒者罰之以刑,含貫空有,彌羅宇宙,體既獨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從終至始,簡閱於物,分別於人,度脫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觀之於見在,足知過去未來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外順於內,內養於神,物我無傷,全也。屈己從人,身不失道,直也。謙退處下,室也。混而不濁,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為為境羣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亂,滯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道也。聖人懷道,故言抱一。動皆合理,可以軌物,故言式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去分別而遺識,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誇其德不長也。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爭。
以我為是,指他為非,不能順人,唯知逆物,起於爭。聖人屈曲從物,豁蕩是非,不争功名,與物無競,故天下雖大,誰能爭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聖不自專,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虛言,誠全歸身,皆為實錄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數窮,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迅風暴雨,尚不竟日終朝,輕躁多言,豈得全身遠害?少言合理,則十日雨五日風也。多言有損,則狂風暴雨也。
孰為此,起問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舉大以明小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虛無為,救人濟物,若舉事皆從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養於物,潤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體存化義,共惡者之為非,同罪人之受罰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