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9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唐-李荣-第5页

獨見曉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謀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音希聲,耳所不聞,聖人洞之,獨聞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難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無形,難可搏觸。聖人玄悟,了達虛無。故言微。微者,機也,無也。動而應物,機也。妙絕有名,無也。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聲色,並絕形名,有無不足詰,長短莫能議,混沌無分,寄名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則無三,一不成一則無一○ 無一無三,自叶忘言之理,執三執一,翻滯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皦,明也。昧,闇也。乘乘,猶泛泛也。乘物以遊,而無繫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闇名;非色非聲,不可以視聽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羣有,故曰歸無。無,無所有,何所歸,復須知無物,無物亦無。此則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超有物而歸無物,無物亦無色,視聽而契希夷,希夷還寂,恐迷塗之未悟,但執無形,示失路之有歸。更開有象無狀之狀,此乃從體起用,無物之象,斯為息應還真。息應還真,攝迹歸本也。從體起用,自寂之動也。自寂之動,語其無也,俄然而有。攝迹歸本,言其有也,忽爾而無。忽爾而無,無非定無,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無怳惚,無能名焉。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有也,有前可接。無也,無後可追。迎之不見,非有,隨之不見,非無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無為正也,今道有為邪也。聖人持無為之道,以正有為,息澆薄之風,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玄古之道難知,無為之風罕悟。上御下以正,下從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昔之道者難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機微要妙,玄寂虛通,行亦極細窮微,不滯無壅。行與道合,不測難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識識,識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難思,行亦叵識,恐來人無因體道,學者不知立,行,下文略舉容相,以勸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慮危,兢兢不敢為非,勤勤唯知進道也。
  猶若畏四鄰,
  處俗行惡,驚鄰保以覺知,志道從善,懼幽明以彈糺也。
  儼若容,
  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動。
  渙若冰將釋,
  春日麗而冰釋,玄風舉而累銷。
  敦兮若樸,
  厚而不薄,實而不華。
  曠兮若谷,
  谷之虛也,容物而應聲。心之虛也,懷道而濟俗。
  混兮其若濁。
  心無分別,混也。與俗和同,濁也。懷玉無染,握珠自明,似濁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安,靜也。徐,漸也。夫息動於心而神自靜,莫撓於水而濁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誰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來廣陳道行以勸學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靜,義存謙退,不事滿盈。
  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立身者不志滿盈,匡輔務存忠正,雖老而還少,在弊如更新。學道者虛心遺於聲色,澡慮蕩於紛累,雖於朽身弊俗,復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其性靜而貞,其行清而遠。守之厚者,可得虛極之道。
  萬物並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無為,以安靜為情之動作,去真以從偽,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觀其復。
  復,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離淳以入澆。聖人抑末而崇本,反澆以還朴也。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緣萬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聖人皆勸以反本,故言各歸其根也。
  歸根曰靜,
  在末所以輪迴反本,寂然不動也。
  靜曰復命。
  近而為語,強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虛靜保其天年,是謂復命。遠而言之,動則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靜則不死不生,復於慧命也。
  復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斷。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闇,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祐人助,故云吉。背道從邪,縱情任意,觸塗妄作為失當,人誅鬼責,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達理,等虛空,無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