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源流不竭,亦猶聖人財施不盡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為因事生。聖人無心,自然無#41事。事既無事,為亦無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至道玄寂,真際不動,道常無為也。應物斯動,化被萬方,隨類見形,于何不有,種種方便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為則寂不常寂,為而不為則動不常動。動不常動,息動以歸寂;寂不常寂,從寂而起動。寂既動也,不成於寂;動復寂焉,不成於動。至理為語,不寂為化。眾生能動能寂,須知動與不動,非動非不動。宣識此為非為,非為非不為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則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懷德,不嚴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作,起也,言有不能從化,欲起有為之心。當以無名之樸鎮之,有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見素抱樸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理本空靈,體非無有。無真無真,無俗何捨。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聖人將無名之朴為藥,藥本除病,病去藥忘,故云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也。亦言與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用智理國國之賊,有為撓物物恒動。在上若能無欲守靜,百姓不須整理而自齊,萬國無煩教令而自正也。內明若捨茲有累,歸彼無名,有歸還成有欲。若其有欲則非安靜,則失正道。今不見有累之可捨,不見無名之可取,取捨既忘,則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靜。無心欲合於道,云將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老子道德經卷下
#1 此卷題係整理者擬補。案本卷經注以敦煌P.2594、P.2864、S.2060、P.3237、P.2577、P.3237 號抄本為底本。此六件抄本原為一卷,拼合後尾部完好,首部仍略有殘缺。殘缺部分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經注及三十九章部分經句,以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以下簡稱強本)補足。敦煌本不分章,經注連書,注小字雙行。今並改動。
#2 此章經注據強本補。
#3 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 石:該字原脫,據強本補。
#5 下士:原作『上士』,據強本改。
#6 玄通:原作『玄道』,據強本改。
#7 不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8 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原本『教』作『殺』,『割』作『害』,據強本改。
#9 是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10 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脫,據強本補。
#11 無識之徒:原作『無之識徒』,據強本改。
#12 此句強本作『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
#13 有順:『有』字原脫,據強本補。
#14 蒂固:原作『華固』,據強本改。
#15 知非: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16 嘎:原作『極』,據強本改。
#17 保:原作『深』,據強本改。
#18 造惡:『惡』字原脫,據強本補。
#19 已久:『久』字原脫,據強本補。
#20 常善救人,寧容有棄:『人』、『棄』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1 非法:『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22 中士:『中』字原脫,據強本補。
#23 微:此字原脫,據強本補。
#24 物我無傷:『傷』字原脫,據強本補。
#25 無不通:此三字原脫,據強本補。
#26 亡,用: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7 無為之道:『為』字原脫,據強本補。
#28 國破人亡:『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29 亡吾寶:『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30 抱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1 神離則形敗:『神離』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2 惡煞:『惡』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3 當時:原作『當地』據強本改。
#34 為非: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35 取彼有生命:強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 為強: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7 損強:『損』字原脫,據強本補。
#38 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9 之有:原作『乘有』,據強本改。
#40 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脫,據強本補。
#41 無:『無』字原脫,據強本補。
#42 敦煌本以《道德經》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後,按唐人對老子書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為八十一章象征陽九之數。道經象天,德經法地。天有四時,故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