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9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唐-李荣-第1页

道德真經註(六)
  經名:道德真經註。唐高京時道士李榮撰。原本二卷。現存兩種殘本。一、《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錄原書序及道經三十六章註,分作四卷。二、敦煌殘抄本,卉原書德經四十四章及道經第三十七章註文。兩本合並,仍略有殘抉。今以《道藏》本及敦煌本合校,並據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慕疏》(簡稱強本)參校補缺,合成完本。原書經文未分章,今據通行本分別章次。
  道德真經註序
  道士臣榮言:榮聞冥寂先天,絡天無以昭其景;混成有物,周物不足洞其微。此則超繫象而玄玄,邈荃蹄而杳杳。運陶鈞之邃跡,理歸虛應;恢匠導之幽路,義在靈圖。是以瀨鄉仙籙,神交帝象之先;苦縣真宗,慶發皇靈之首。五千垂裕,玄風表於配天;雙柱流禎,紫氣彰於御極。伏惟陛下玉宸纂聖,金闕應圖,榮光泛皎鏡之波,祥烟霏獻壽之嶽,嬉神汾水,撫洪鈞而獨化,問道河濱,施上仁而不宰。靈洞真文,躬勞聖敬,仙都祕牒,親紆睿覽。凝黃庭而體妙,浴玄牝以流謙。故得霓裳息有待之風,鯤海截無為之化。謹案經文,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前後靈證,有若合符。今古師資,不詳幽旨,當由皇靈未睹聖德凝寂。今天啟之心,昭然顯著,實所謂兆太平之玄化,發揮百代之前,勒無為之至功,摛祥千載之後。豈止河圖錄籍,空傳漢后之名,昌戶丹書,纔表姬文之字。其言澹而妙,其理幽而遠。亦猶仰之於羲和,六虛均照,濡之於上善,萬物斯洽。是以往之賢俊爭探深隱,魏晉英儒滯玄通於有無之際,齊梁道士違懲勸於非迹之域。雷同者望之而霧委,唯事談空,迷方者仰之以雲蒸,確乎執有,或復但為上機,則略而不備,苟存小識,則繁而未簡,遂使此經一部,注有百家,薰猶亂警於仙風,涇渭混流於慧海,佐時導俗,時有闢於玄關,徹有洞空,乍未開於虛鑰。臣榮迹齒玄肆,名叅丹籙,漱清流而心非止水,抗幽石而鑒殊懸鏡。淹留丹桂,夙徹耳於薰風,舞詠青溪,空曝背於唐日。猥以擁腫之性,再奉渙汗之言,遂得揮玉柄於紫庭,聽金章於丹陛,亟叅高論,未展幽誠。以夫巨壑三山,泛麟洲而未測;通泉九井,仰龍德以如存。敢罄庸愚,輒為注解。自惟夕惕,竊憙朝聞,然纖蠡議海,信阻量於鼇波,而嶽鎮干雲,庶成功於蟻壤。寧髣髴於眾妙,希罔象於玄珠。塵黷旒扆,懼深水谷。無任惶恐之至,謹奉表以聞謹言。
  道德真經註卷上#1
  元天觀道士李榮注
  一章#2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虛極之理也。夫論虛極之理,不可以有無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則玄玄非前識之所識,至至豈俗知而得知,所謂妙矣難思,深不可識也。聖人欲坦玆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稱號也。吾強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體來,字不獨生,皆由德立理體,運之不壅,包之乃無極。遂以大道之名,詔於大道之體,令物曉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無常以歸真常也。名有因起,緣有漸頓,開之以方,便拾無常,以契真常。陳之於究竟,本無非常之可拾,亦無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無常。既非無常,常亦無常,亦非非常,非無常也。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道玄德妙,理絕有無。有無既絕,名稱斯遣。然則虛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無而無,無名為兩儀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為萬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謂乎。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之受生,咸資始於道德,同稟氣於陰陽,而皎昧異其靈,靜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亂其神,紛銳無能滑其意,靈臺皎而靜,玄鏡湛而明,則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無欲行也。若未能遺識情在有封,馳騖於是非,躁競於聲色,但歸有為之事跡,豈識無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跡也,歸也,來也,此謂依道德以為行,觀妙理以入環中,失虛靜以為非,染麤法而流徼來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近而言之,有欲,無欲,兩者也。此謂人也。共受五常之質,俱懷方寸之心,同也。黜聰明而恬憺,洞徹道源,則稱於妙。競前識而紛紜,迷淪俗境,則稱於徼。此異名也。遠而言之,聖人欲暢清虛之理,遂以道德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義,雙標道德。故言兩者混沌理一,則所以云伺。自靜之動,從體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著道也。畜養之義,彰德也。道德殊號,是曰異名也。
  同謂之玄。
  虛寂之道,深妙之德,悅惚非易測,冥默本難言,無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無物可建,唯道與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