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美,如登春臺而觀,可悅目者甚備。我則泊然而靜,情欲未開,無端倪可見,如嬰兒未能孩笑之時,一不知外物之為樂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謂寄寓於物。若無所歸謂不住著於物。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遺,失也。眾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則一無所得而慊然若有失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沌如渾沌之沌一,冥昧無所分別也,作平聲,讀亦與莊子愚芚之芚同,謂無知也。○沌杜本切。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昭昭,已明。察察,尤明。昏昏,已不明。悶悶,尤不明。俗人皆以有知為智,我獨無知而愚也。
漂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
如漂浮於海中,任其所適而不知其所定向;如飂飂之長風,隨其所起而不知其所止息。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眾人皆有以者,有以知其所定所止也。頑謂面頑如麻痺不知痛痒者。鄙謂鄙人。我獨頑然無知,有似遠鄙之愚民也。凡民居於國邑繁庶之地者多知,居於遠鄙僻陋之地者無知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此一句總結上文八節。自人之所畏至我獨若遺四節,言人之為學者務多能,而我獨一無所能。自我愚人之心至我獨頑祖鄙四節,官人之為學者務多知,而我獨一無所知。此我之所以獨異於人,而我之所貴者,則大道之玄德也。玄德者,萬物資之以養,所謂萬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二字見《禮記□內則篇》,即乳母也。司馬氏曰:乳哺元和。○食音嗣。
右第十七章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竟
#1 守之咎:『咎』疑衍。
#2 無狀之狀:原本脫『之狀』,据粵雅本補。
#3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粵雅本及通行本此句在『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後。
道德真經註卷之二
臨川吳澄述
道經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猶言盛德。容謂有而可見者。從,由也。萬有皆本乎德,凡形氣之可見者,德之容也。然德之所以有此容者,由道中出。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德自道中出,而道則無也。德者,道所為物而似無似有,不可得而見,故曰恍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其字指德而言。物者,物生以後之形。象者,物生以前之氣。德雖恍惚惚恍不可見,然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皆德中之所有。先儒謂沖漠無朕而萬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恍惚雖不可見,而似無似有,猶似可見。窈冥則昏昏昧昧,全不見矣,此道之無也。其字指道而言,精謂德也。有物有象者,德之容,皆其粗也。德者,有物有象之本,迺其精也。莊子曰:以德為本,以本為精。上文言物象本乎德,此言德出乎道。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其字又指德言。真謂道也。信,實也,與真字同義。物象為粗而德為精,其為精者,迺甚真之道也。德之中有至實之道在焉。上文言道之中有德,此言德之中有道,蓋道即德也,德即道也,首章曰:此兩者同。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不去謂常存也。閱猶歷也。甫,美也。眾甫,萬有也。萬有之美有時變滅,惟孔德由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變滅而常存,故以不去二字名之,以其有常而遍歷古今無常之萬有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然,如此也。吾何以能知萬物之變滅無常如此哉?以此孔德之有常者知之也。
右第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一倫也,《易》、《禮》、《中庸》、《莊子》所言曲字皆以偏而不全為曲,曲者,不全也。然能專攻其所偏,致精乎此,旁達乎彼,舉一反三,通一畢萬,久必會其全也。自初即欲求全,則志大心勞,分而不專,終不能全矣。枉者,不直也,尺蠖之屈而枉,所以能伸而直。窪者,不盈也,科坎之陷而窪,所以能受水而盈。敝者,不新也,秋冬之凋而敝,所以能逢春而新。少者,不多也,少則多,一句變文析為二句,少則易於有得,所以能積累而多。貪多則雜而生惑,於一且無所得,豈能多乎?不欲直,不欲盈,不欲新,不欲多,而以曲則全一句始之四者,皆不求全之推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此一句為一章宗旨,通貫上文下文之意。一者,冲虛之德也。式以在車為喻,高在憑較,卑則憑式。聖人抱此冲虛之德,濡弱謙下為天下式,如上下文五者,皆冲虛之德,自處於卑也。○較音角。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見猶云自炫,明謂智之明,不自見者,用晦而明也。自是猶云自賢,彰謂名之彰,不自是者,闇然而日彰也。誇其功曰伐,功謂事之成績。負其長曰矜#1,長謂能之過人。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