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猶愛也,名位之尊,人以為榮,反觀之則辱也,故知道者不愛,而愛之者於此而驚焉,謂不能忘之而以之動心也。貴猶重也,貨財之富,人以為大利,反觀之則大息也,故知道者不貴,而貴之者於此而身焉,身謂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
  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謂之辱者,以其為卑下而不足為尊高也。或者食慕於未得之先,一旦得之而驚焉,迷戀於既得之後,一旦失之而驚焉。是寵此辱而驚之者也,故曰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有此生,憂慮百端,戰兢保持,死而後免。身為大患,無可奈何,貨財之為大患則身外物也,棄而不有,何能為累。或者不知外物之輕,視之一如吾身之重,推恐喪亡其所有,是貴此大患而身之者也,故曰貴大患若身。○喪息浪切。
  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亂則可以託天下。
  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愛惜貴重此身,不肯以之為天下,寧不有天下而不輕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寄猶寄百里之命之寄。託猶託六尺之孤之託。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所以可受唐虞之禪。彼寵其辱以為榮,貴其大患以為大利者,鄙夫爾,何可付之以天下哉。貴以身為天下,富以身為天下,老子之意善矣,而楊朱為我之學原於此。○為雲偽切。夫音扶。與音豫。
  右第十二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此章專言德迹之呈露者,目視之而易見,夷謂平夷,夷則泯役無進,故之不見。聲之繁密者,耳聽之而易聞,希謂希疏,希則間闊無聲,故聽之不聞。形之章大者,手搏之易得,微謂微茫,微則杳漢無形,故搏之不得。夷希微三者,雖欲究極言之而不可,故混同無所分別,而名之為一。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德而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其亦謂德也,其上其下猶《易》言形而上形而下也。繩繩,往過來續而不絕也。復,反還也。無物指道而言,德之上,道也,道無名,故不皦。德之下,物也,物有形,故不昧。德在有無之間,雖若有名而不可名,反還其初則歸於無物之道,莊子所謂德至同於初是也。道,無物也,故無狀無象;德,有名也,故可狀可象。然其狀其象亦非如物之有狀有象也,故曰無狀之狀#2,無象之象。似有似無,故曰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惟其惚恍不可名,故迎之於前,隨之於後,而皆不可見。古謂在先,今謂在後,有謂萬物,德者其源出於道,其流溥於萬物,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謂古先天地之所始也。道紀者,德也,謂道散為德,如理絲之縷有條而不紊也。能知此道則知此德,為道之紀也。
  右第十三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士謂有道之士,旁達曰通,妙萬物者,無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顯,其通也,玄而難辨,淵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測,其中深不可測,故強為之模擬其外之容以示人也,下文七者是已。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豫猶皆獸名。豫,象屬。猶,犬子也。象能前知,其行遲疑,犬先人行,尋又回轉,故遲回不進,謂之猶豫。冬涉川者怯寒,畏四鄰者懼敵,是以遲回而不進,有道者不敢為天· 下先,其容如此。儼,矜莊貌。若客,隨而不迎也。渙,解散貌。若冰將釋,融液而不凝滯也。敦,篤厚貌。樸,才未成器也。曠,空豁貌。若谷,虛而善應也。渾,黃濁貌。若濁,美惡玄同不自潔也。○渾胡衮切。解音蟹。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承上濁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濁乎,濁者動之時也,動繼以靜則徐徐而清矣。又因靜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安乎,安者靜之時也,靜繼以動則徐徐而生矣。安謂定靜,生謂活動,蓋惟濁故清,惟靜故動,以是推之,則曠者不盈而盈,敦者不器而器,渙者不凝而凝,儼者不為主而主,猶豫者不為先而先,從可知矣。老子之意大率如此,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此意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成謂完備。凡物敝則缺,新則成,敝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之人不欲其盈,故能敝缺不為新成。章內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
  右第十四章
  致虛極,守靜篤。
  致,至之而至其極處也,。虛謂無物,外物不入乎內也。極,窮盡其處也。守,固內禦外,如守城之守。靜謂不動,內心不出乎外也。篤,力不倦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