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註
  經名:道德真經註。元吳澄註。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清咸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簡稱粵雅本)。此註本將《老子》原文分為六十八章,無章名。
  老 子
  臨川吴澄述
  老子,李氏,名耳,字聃。《史記□列傳》曰:字伯陽,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周守藏室之史也。脩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迺著上下篇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終。莊子曰:以本為精,以末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古之博大真人哉。
  苦音怙。藏去聲。強為上其兩切。下云偽切。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
  臨川吳澄述
  道經上
  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字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猶路也。可道,可踐行也。常,常久不變也。名謂德也。可名,可指定也。道本無名,字之曰道而已。若謂如道路之可踐行而-道,則非此常而不變、之道也。德雖有名,強為之名而已。若謂如名物之可指定而名,則非此常而不變之德也。○可道去聲而道同。強其兩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者,道也,天地亦由此道而生,故謂之始。有名者,德也,萬物皆由此德而生,故謂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即常道、常名之常。常無欲,謂聖人之性寂然而靜者,此道之全體所在也,而於此可以觀德之妙。其指德言,妙以道言。妙者,猶言至極之善。常有欲,謂聖人之情感物而動者,此德之大用所行也,而於此可以觀道之徼。其指道言,徼以德言。徼者,猶言邊際之處,孟子所謂端是也。○徼古吊切。
  此兩者同,
  此兩者謂道與德。同者,道即德,德即道也。
  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者,幽昧不可測知之意。德自道中出而異其名,故不謂之道而謂之德。雖異其名,然德與道同謂之玄,則不異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謂德。門謂由此而出。德與道雖同謂之玄,道則玄之又玄者,故道迺德之所由以出也。其妙之妙,道也,妙之合而為一本者。眾妙之妙,德也,妙之分而為萬殊者。
  右第一章 此首章總言道德二字之旨。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老子則以太虛為天地之所由以為天地者而謂之道,以氣化為萬物之所得以為萬物者而謂之德。道指形而上之理,不雜乎氣者而言,莊子所謂常無有也。德指形而下之氣中有此理者而言,莊子所謂太一也。故其道其德以虛無自然為體,以柔弱不盈為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謂美於他物,以質而言也。善謂善於其事,以能而言也。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皆知此之為美則彼為惡矣,皆知此之為善則彼為不善矣。欲二者皆泯於無,必不知美者之為美,善者之為善,則亦無惡無不善也。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闢翕,聲之清濁,位之前後,兩相對待,一有則俱有,一無則俱無,美惡善不善之相因亦猶是也。相形謂二形相比並,相傾謂一俯臨一仰視,相和謂一倡一和,隨猶隨風巽之隨相連屬也。五者皆言其偶,獨音聲不言者,蓋止曰闢翕清濁,則人不知其為言音聲也。言音聲則其有闢翕清濁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實而不言其偶也。○易以豉切。和胡臥切。屬之欲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事而為則有不為者矣。惟無為則無不為也。教而言則有不言者矣,惟無言則無不言也。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
  天地亦然。作謂物將生春時也,辭謂言辭,生謂物既生夏時也,有謂有言。不辭不有,此天地不言之教也。夫子謂天何言哉,百物生焉是也。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為謂物將成秋時一也,恃謂恃其能而有為,功成謂物既成冬時也,居謂處其功而自伐。不恃不居,此天地無為之事也。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不去,常存也。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故其功長久而不去。○夫音扶。
  右第二章 聖人以不事而事,故其事無所為;以不教而教,故其教無所言。無為不言,則雖有美有善而人不知,是以其美其善獨尊獨貴而無可與對。若有為之事,有言之教,則人皆知其為美為惡,而美與惡對,善與不善對,非獨尊獨貴不可名之美善矣。老子一書之中凡諸章所言,皆不出乎此章之意。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