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勝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德勝者霸,得人心也。勝敵者強,得人力也。然非得人之心,未有能用人之力也。敵何由勝?強何由霸哉?德,自得也。自得則柔弱勝剛強。故能勝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是德相若也。柔勝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則德又勝我矣。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惟聖人能之。
通玄真經纘義卷之四竟
#1 飾:聚珍本作『適』。
#2 無害,不求福即:原本無,據聚珍本增。
#3 由:原作『田』,據聚珍本改。
通玄真經纘義卷之五
南谷子杜道堅纂
道德篇
文子問道,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專精積蓄,內意盈并,既已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
天性即道,性善即德,道德之在我者也。故聖人不學而知率之謂道,修之謂教,則是以在於我者,施於人矣。中人以上,中人以下,皆得而學之,聽乎耳,悅乎心,如鏡得磨,光明內發。豈非吾心之固有乎?因其學而明之,以之修身則道德著,以之治國則事業成。此以見學問之精而吾心之明。
夫道者原產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剛強,始於短寡,成於眾長。十圍之木始於杞,百仞之臺始於下。此天之道也。聖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後也,儉者所以自小也,損者所以自少也,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所以成也。
氣形道德之體用乎?氣乃無形之物,物乃有形之炁。炁無形故柔弱,物有形故剛強。則知炁者形之始也。道生德畜,由微至著。聖人法之,體立用行,天道成矣。
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寧。夫道無為無形,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則天下服,長有社稷;公侯有道,則人民和睦,不失其國;士庶有道,則全其身,保其親;強大有道,不戰而剋;小弱有道,不争而得;舉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愛,故有道即和,無道即苛。由是觀之,道之於人,無所不宜也。
道德根于心,精神著乎外。功成事立,與天為鄰。自天子至於庶人,有道則亨,無道則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服則懷之。故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適不往,不可謂帝王。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夫失道者,奢泰驕佚,慢倨矜傲,見餘自顯,自明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為兵,主為亂首,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國家滅亡,淺及其身,深及子孫。故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天道然也。
身之本在德,德之本在道。無小無大,行則得之,天下服之,服則懷之。帝適也,王往也,天下適往,是謂帝王。然得人則成,有道則守,無為兵主,無為亂首。失道則亂,失德則怨。天道然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未若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夫不敢者,非無其意也,未若使人無其意。夫無其意者,未有愛利之心也。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懽然皆欲愛利之,若然者,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莫不願安利之。#1
道非有心於應物,而物自應之。夫刺擊不傷,未若懽然皆有愛利之心,雖無地而人君之,無官而人長之,天下莫不願安利之。古之人有庚桑子者,其德似之。
文子問德,老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擇,與天地合,此之謂德。何謂仁?曰:為上不矜其功,為下不羞其病,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也。何謂義?曰:為上即輔弱,為下即守節,達不肆意,窮不易操,一度順理,不私枉撓,此之謂義也。何謂禮?曰:為上即恭嚴,為下即卑敬,退讓守柔,為天下雌,立於不敢,設於不能,此之謂禮也。故修其德則下從令,修其仁則下不爭,修其義即下平正,修其禮則下尊敬,四者既修,國家安寧。故物生者道也,長者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故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民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順也,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君子無德即下怨,無仁即下争,無義即下暴,無禮即下亂。四經不立,謂之無道。無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德者,五常之總名。有德之人,五常備焉。七則慈,義則宜,禮則敬,知則明,信則實。有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