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靜,故日道自然。
  李曰:有生即具身口意,身口意生,從何而得,叉由於道,以為元首,故日道出上首元,此合喻也。沖曰:口之所呼吸,身之所運行,皆起於意運。意者,神也,生神者,道也。意澄淨元為,即神安而契道,意躁競有欲,即神喪而傷生,虛靜凝心,乃合自然之道。劉曰:謂身。意本淨,元諸垢累,窮其所以,乃是道性自然。
  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沖曰:五音隱於玄默,則體道恬愉,五音流於律呂,則感物哀樂,此喻樸散而為器,淳散而為澆也。李曰:前明自然之道本來清靜,元視元聽,非色非聲,斯乃至至洪源玄玄妙本。今言受生之後,逐欲縱情,失虛靜之理,喪自然之道,聞五音之搖動,耳遂注焉,見五色之青黃,目便滯焉,為有為之迷惑,乃聲色之所留連也。
  散陽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劉曰:樂與色連,生生不絕,於是散陽和之熙,為情欲之明,以成六根,資身役用。
  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
  李曰:三業為因,六塵構染,綠善惡之行,受罪福之身,流轉三界,往還五道,一生一死,或苦或樂,元處不知,故言布分。劉曰:六根資身,翻為身害,嗜欲不節,故生死相連,神去形留,自然分散也。
  去本以就末,散樸以澆淳。
  徐曰:去其本源,就玆流末,散素樸以為仁義,澆淳真而為偽薄,離道以善,險德以行也。李曰:散朴,故言去本就末,故日澆淳,失彼真源,淪玆俗境,喪敦厚之行,競澆薄之風也。
  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沖曰:內明者,虛白其心,外明者,煩勞其慮,因成妄想,遂溺死生,道無散而不淳,皆忘本而趣末,役役流浪,舉世為常。大道之源,元名之本,革此常性,使返樸還真,人能修之,可證非常之道也。劉曰:示生死非常,令歸根復命。
  西昇經集註卷之一竟
  #1『自東祖而也』,疑『祖而』為『往西』之誤。
  #2『元』,疑為『元一之誤。
  #3『告子道要』,政和御制注本作『告以道要』。
  #4『老君發言之初』,『初』字疑誤。
  #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故談以言相然』。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心知其音』。
  #7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子雖聞道』。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正自歸之』。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鬼自避之』。
  #10『臻志』,政和御制注本作『歸志』。
  #11『臻身』,政和御制注本作『歸身』。
  #12『元極之源』,政和御制注本作『論元極之源』,據補。
  #1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味異行不等』。
  #1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隨所倚為親』。
  #1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一切人非人』。
  西昇經集註卷之二
  華陽韋處玄 句曲徐道邈 沖玄子
  任真子李榮 劉七會註 碧虛子集
  道生章第六
  老子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
  李曰:一炁之動,萬類羅生,咸以自然為宗,至道為本。而逐末者眾,歸根者希,告而示之,令其敦本,去玆有累,入彼自然也。
  至於萬物生,情行相結連。
  沖曰:生化妙本自然之道,為萬物之父母,天地之宗元,欲令關尹敬而尊之,重發此告也。劉曰:情發於內,行之於外,羈鎖相纏絆,何止相連。
  如壞復成,如滅復生。
  李曰:因綠輪轉,往還不絕,如壞復成,死此生彼,如滅復生,出幽入明。劉曰:此壞彼成,彼滅此生。
  以成五行,陰與陽並。
  徐曰:四炁分王,以成五行,五行相生相殺,相壞相成,陰並則滅壞,陽並則生成。沖曰:五行有殊,道熙惟一,陰陽有異,道熙元偏。五行有滅有生,即春秋代謝,陰陽有成有壞,則歷劫推移。道在五行二炁之問,一而不變,故能為五行二炁之主,綿綿常存也。
  輾轉變化,遂為物精。
  韋曰:五行一廢一起,陰陽一往一來,亦猶人道,一死一生,變化輾轉,物精不絕也。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
  李曰:是道者,是生死變化之道也,物既有礙,用實有窮,資道得通,始能元滯既本於道,故日本出窈冥,道既不可思議,有元難測,不可分別,寄日窈冥,非窈冥也。劉曰:皆自元形中來。
  愚不別知,自謂適生。
  沖曰:道之元生,始於元始,窈冥綿邈,為萬物之根。萬物之生,皆受道熙,熙本精一,物得而生,愚者不知,謂不由於道耳。李曰:愚者無知,言適爾自生,不由於道,迷本也。
  子无道眼,安知生靈。
  韋曰:此明生死變化之道,本出窈冥之中,深不可識。而愚人竊然自戀一生,以為適樂,既非體道之人,亦安知人得一以生,鬼神得一以靈者哉!李曰:道眼者,洞視元外,照幽微也。人者,有生之靈也。言迷者遠不能知道,近不能知身,故言子元道眼,安知生靈,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