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兩者,敢與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灾害,乃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争,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
  不言而善應,
  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忒,故云善應。
  不召而自來,
  天道不召物使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耳。
  繟然而善謀。
  天道玄遠,繟然寬大,垂象示人,可則之,故云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賞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縱放情欲,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嘗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若使代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云。
  常有司殺者殺。
  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拙夫代斲,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也。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天下之民所以饑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耳。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天下之民所以難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為,有為則多難,多難則詐興,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天下之人所以輕其死者,以其違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自然之分定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分過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強則不勝,
  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
  木強則共。
  木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云。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耳。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處。
  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見賢。
  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堅攻堅,叉兩堅俱損,柔制強者,則強損而柔全。故用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欲也。和謂調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立教化人,不能無迹,斯迹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耳。聖人知立教則必有迹,有迹即是餘怨,故執持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