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而趨。
〔注〕夫畫地而使人循之,其邇不可掩矣;有其己而臨物,與物不冥矣。故大人不明我以耀彼而任彼之自明,不得#83我以臨人而付人之自得,故能彌貫萬物而玄同彼我,泯然與天下為一而內外同福也。
〔疏〕已,止也。殆,危也。仲尼生衰周之末,當澆季之時,執持聖進,歷國應聘,頻遭斥逐,屢被詆訶。故重言已乎,不如止而勿行也。若用五德臨於百姓,拾己效物,叉致危亡,猶如畫地作逵,使人走逐,徒費功勞,無由得掩,以己率物,其義亦然也。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注〕迷陽,猶亡陽也。亡陽任獨,不蕩於外,則吾行全矣。天下皆全其吾,則凡稱吾者莫不皆全也。
〔疏〕迷,亡也。陽,明也,動也。陸通勸其尼父,令其晦進韜光,宜放獨化之無為,忘遣應物之明智,既而止於分內,無傷吾全生之行也。
吾行#84部曲,無傷吾足。
〔注〕曲成其行,各自足矣。
〔疏〕部,空也。曲,從順也。虛空其心,隨順物性,則几稱吾者各自足也。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疏〕寇,伐也。山中之木,杞梓之徒,為有材用,橫遭寇伐。膏能明照,以充燈炬,為其有用,故被煎燒。豈獨膏木,在人亦爾。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疏〕桂心辛香,故遭斫伐;漆供器用,所以割之;俱為才能,夭於斤斧。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注〕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其生。夫割肌膚以為天下者,天下之所知也。使百姓不失其自全而彼我俱適者,悅然不覺妙之在身也。
〔疏〕揪柏橘抽,膏火桂漆,斯有用也。曲轅之樹,商丘之木,白顆之牛,亢鼻之豕,斯無用也。而世人皆炫己才能為有用之用,而不知支離其德為無用之用也。故郭注云,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乎其生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五竟
#1《闕誤》引江南李氏本『其』下有『所行』二字。
#2郭慶藩引文『相』作『規】
#3《闕誤》引張君房本『殆』在『而』字下。
#4郭慶藩引文改『庸』作『容』。
#5王孝魚校云,覆宋本作『方』,蓋至之破體。
#6《闕誤》引江南古藏本『衛』作『街』。
#7王孝魚依世德堂本改『若』為『苦』。
#8郭慶藩引文『至』作『行』。
#9郭慶藩引文『居』上,作『龍逢比干』,而下句無『比干』二字。
#10郭慶藩引文『違』作『逆』。
#11郭慶藩引文『伏』作『仗』。
#12郭慶藩引文『啗』作『陷』。
#13趙本無『之』字。
#14郭慶藩引文『逆』下有『在』。
#15趙本『快』作『使』。
#16郭慶藩引文『因』上有『乃』字。
#18王孝魚依趙本改『性』為『信』。
#19郭慶藩引文『面』作『向』。
#20趙本無『之』字。
#21王孝魚依下疏文改『成』作『前』。
#22王孝魚依《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注文在一『而』上補『心』字。
#23趙本無『之』字。
#24郭慶藩引文『吁』作『汙』。
#25郭慶藩引文『人』作『攀』。
#26郭慶藩引文『嘗』下補『回』字。
#27郭慶藩引文『也』作『已』字。
#28『示勿』二字疑為衍,郭慶藩引文無此二字。
#29郭慶藩引文無『矣』字。
#30郭慶藩引文『盡』作『虛』。
#31郭慶藩引文『凝靜其心』四字不重。
#32世德堂本『為』作『謂』
#33『而為』二字依四庫本作『為而』。
#34郭慶藩引文『然』作『燃』。
#35郭慶藩引文『黑』作『燻』。
#36郭慶藩引文『亂臣』作『禮視』。
#37郭慶藩引文『無』上有『事』字。
#38依郭慶藩引文一前一字疑為『玆』字之誤。
#39郭慶藩引文『性』作『信』。
#40原作『意』,諸本皆作鬥莫』,故改正。
#41『有問』二字郭慶藩引文改作『(雖)〔難〕間』。
#42郭慶藩引文『彼』下有『者也』二字。
#43四庫本『荒』作『流』。
#44郭慶藩引文『太』作『大』,下同。
#45四庫本無『已』字,郭慶藩引文『已』作『以』。
#46郭慶藩無『也』字。
#47郭慶藩引文『后』作『君』。
#48郭慶藩引文『愆』作『倦』字。
#49郭慶藩引文『哉』上有『也』字。
#50郭慶藩引文『四』作『而』字。
#51原作『三』,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改作『二』。
#52郭慶藩引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