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人主者,必非常之賞。而用左道,使其說佞媚君王,僥倖於富貴者,故有驕之容。亦何異遭驪龍睡得珠邪。餘詳注意。
或聘於莊子。
〔疏〕寓言,不明聘人姓氏族,故言或也。
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疏〕犧,養也。君王預前三日養牛祭#31宗廟曰犧也。
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注〕樂生者畏犧而辭聘,髑髏聞生而矉,此死生之情異而各自當也。
〔疏〕芻,草也。菽,豆也。犧養豐贍,臨祭日求為孤犢不可得也。況祿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莊子清高,笑彼名利。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疏〕莊子妙達玄道,逆旅形骸,故棺槨天地,鑪冶兩儀,珠璣星辰,變化三景,資送備矣。門人厚葬,深乖造物也。
弟子日: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疏〕鳶,鶿也。門人荷師主深恩也,將欲厚葬,避其烏鳶,豈知厚葬還遭螻蟻。情好所奪,偏私之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注〕以一家之平平萬物,未若任萬物之自平也。
〔疏〕無情與奪,委任均平,此真平也。若運情慮,均平萬物,若欲起心,已不平矣。
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
〔注〕徵,應也。不因萬物之自應而欲以其所見應之,則必有不合矣。
〔疏〕聖人無心,有感則應,此真應也,若有心應物,不能應也。徵,應也。
明者唯為之使,
〔注〕夫執其所見,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
〔疏〕自炫其明,情應於務,為物驅使,何能,役人也。
神者徵之。
〔注〕唯任神然復能至頗,故無往不應也。
〔疏)神者無心,寂然不動,能無不應也。
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
〔注〕明之所及!不過於形骸也,至順則無遠近會深,皆各自得。
〔疏〕明則有心應務,為物驅役,神乃無心,應感無方。有心不及無心,存應不及忘應,格量可知也。
而愚者侍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注〕夫至順則用發於彼而以藏於物,若恃其所見,執其自是,雖欲入人,其功外矣#32。
〔疏〕夫忘懷應物者,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愚惑之徒,自執其用,叨人功績,歸入已身,雖欲矜伐,其功外矣。迷忘#33如此,深可悲哉。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三十四竟
#1四庫本『漿』作『響』,下同。
#2原作『曰勿翁枕償四庫本改作『而』。
#3依注文『驚』當作『敬』。
#4王拿魚依《闕誤》引江南古戴本及文如海、張言房本補,據成疏亦當有『無』字。
#5郭慶藩引文『無能覺悟』作『無能覺無能悟』。
#6《闕誤》引文成李三本俱無『胡』宇。
#7『死精』二字當在『怨』下,依四庫本及郭慶藩引文改移。
#8『不』宇依文意及郭慶務引文補。
#9依四庫本及王孝魚說『往』當作『性』。
#10王孝魚校改『論』作『喻』。
#11《闕誤》引張君房本『人』上有『至』字。
#12四庫本『導』作『道』。
#13四庫本『瞑』作『冥』。
#14趙練議本【圾』作『汲」,注同。
#15『將然』二字依四庫本及王孝魚校注改作『從事』。
#16原作『心J,疑誤,今依四庫本及郭慶藩引文改正。
#17郭慶驀引文改『責』作『貴』。
#18四庫本『事」作『士』。
#19四庫本『外內』作【內外』。
#20四庫本『訊』作『□』。
#21《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順』作『慎』。
#22王孝魚依上下文補『徵』字。
#23原作『心』,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意改作『具』。
#24依正文注文『夫』當移于『而』下。故改。
#25原作『累』,授誤,依正文及郭慶藩引文改作『異』。
#26原作『跟』疑訛,依注文及四庫本改作『睫』,《釋文》亦然,下同。
#27『怯』字依文意及郭慶藩引文補。
#28《道藏》本『肖』作『消』。
#29原作『人』,疑誤,依文意及郭慶藩引文改作『久』。
#30原作『分』,疑訛,號文意及郭庭藩引文改作『介』。
#31原作『擬』,誤,依文意及郭慶藩引文改作『祭』。
#32四庫本作『其功之外也』。
#33郭慶藩引文改『忘』作『妄』。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三十五
河 南 郭 象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