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未定也。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郭象註:知天之所為,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外冥於物,任之而無不至。夫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人之生也,凡天地所有者不可一日無。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知之所知者寡,身之所有者衆,為之所為者少,理之所存者博。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而真喪矣。知人之所為有闇分,故任而不強;知人之所知有極,故用而不蕩。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閤相與會,比准知之盛而未知遺知任天,叉有待也。若任天而生,則遇物而當。吾生有涯,天也;欲益之者,人也。人莫非天,治亂成敗皆自然耳。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不逆寡,則所順者衆。不雄成,則非恃其為,縱心直前韋士自全,非謀謨以至之。直自全當而無過。非以得失經心。言能登至於道,若此之遠也。
  呂惠卿註:知天之所為,則知吾之所自生者天也,莫之為而人無與焉,知之所不能知也。知之所能知者,人之所為,則以其知之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以知養生,非以生隨知。所以能、盡年而不中夭,世所謂知之盛者,無過於此。然不免有息,盖所謂知天知人,必待知而後當,知非道之真而待以為當,所待固未定也,則安知吾向之所謂天者非人乎?所謂人者非天乎?唯真人有真知,則以不知知之而無所待也。天下是非不一,則從衆而已。從衆則不免於逆寡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剛則不免於雄成也。詢謀會同則不免於謨士,此皆聖人應世之述而非其真。真人者,體純素而無我,則雖過也不得不過,何悔之有?雖當也不得不當,何自得之有?若然,則登高我所為也,將誰慄?水火亦我所為也,將誰濡且熱?知固非道,而真人真知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林疑獨註:天之所為人所不知,而必以人之知養之。一身之中,几在形骸之內,吾所不知;形骸之外,吾以養其不知也。夫思者有形,無思者無迹,今以有形之思而思其無思,則知養不知亦明矣。知之所養者薄,而不知者不逃其養,故日盛也。知雖盛而不免息,猶有待而後當故也。有待則未定,兩忘其知與不知,豈復有所待?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人之非天乎?唯其不逆寡,衆以是而順之;不雄成,衆以是而先之;不謨士,衆以是而歸之。其過其當,理之適然,何悔何得之有?若然者,登高不慄,不濡不熱,此至妙之理,非真人莫能,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
  陳詳道註:知天之所為,命也;知人之所為,義也。知天不知人,則以命廢義;知人不知天,則以義廢命,皆道之一偏,而非至也。以其所知養其所不知,則其生也自然而已。人之所為,鈴資所養而後致。夫知非道也,資之以入道,鈴有待而後當也。知天之所為,所待者天也,雖當乎天不知有人;知人之所為,所待者人也,雖當乎人不知有天。是所待者特未定,所知不能無偏,非真知也。真人之於知,無億也,故不逆寡;無為也,故不雄成;無待也,故不謨士。若然者,或過在於經世,而吾不知其所以過;或當在於循理,吾不知其所以當也。不知其為高,故登而不慄;不知其為水火,故入而不濡不熱。是知之登假於道也。陳碧虛註:天之所為,降清妙之氣,覆育萬物;人之所為,運神和之氣,營衛百骸。若乃知天無為而不空,人有為而不滯者,斯為至矣。清妙之氣,不知其所從來,謂之獨化。獨化者,天然而生也。知之所知者,有涯之知;知之所不知者,無涯之知。以有涯之知養無涯之知,不越分而求知,是知之盛也。然猶息在乎知有待有當,莫若都忘而任之,境之對待特未定也,豈知天然之非人事?人事之非天然乎?若然者,心冥沖漠,迹混囂塵,昇入太虛,脗然無際也。王秀註:凡有知者,爻用知以傷生。唯學道者,知不出乎道。知不出乎道,此養其所不知,而能登假於道者也。
  趙虛齋註:天之所為出於自然,知之所不知也。人之所為出於使然,知之所知也。以知所知,養知之所不知,是由知人以知天,由知天以事天,有考終命,無凶短折蔑以加矣,而猶有患,死生之變,不可預期,有所待則未定也。若夫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朝聞夕死,彼且惡乎待哉?《孟子□盡心章》正明此理。
  《庸齋口義》云:人事盡時天理見,是以其知之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知在我,所待在外,或不求而得,或必求而得,皆不可得而定。若謂出於天,又叉求而後得;若謂出於人,又有求而不得者。詛知天之非人?人之非天乎?必有真人而後有真知,此言有道者也。寡不足也,當不足之時,即聽順之功,雖成亦不以為雄誇也。士同事。《束山》詩:勿士行枚,無心而為,故日不模事,不以失為悔,不以成為喜,皆委之自然也。不慄、不濡、不熱,即無入而不自得之義。登假,猶云深造也。褚氏管見云:由知己而知人,由知人而知天,此知之正也。天本無為,今言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