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謂之有母,則非孤犢也。《莊子》亦有處同。
  條,法也。子輿怒其強辯,不可得而復詰,故曰:汝以公孫龍之言皆合條法邪?餘竅,鄙穢處也,謂其言若出於他竅,汝亦承從之也。更謁子論者,如今人所謂向下文長更待來日也。慍怒而不與言也。
  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童兒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此章形容聖人之化天下,未嘗有化之之迹,天下雖化而皆不自知。立我者,言使我生立於天地之間也。極者,道也。帝,則天理也。當時之詩本以詠堯之德,而大夫以為古詩,此亦是形容其不知所以然之意。堯於天下相忘如此,故舉舜而禪之,舜亦受而不辭者,言堯之禪、舜之受皆出於無心也。
  關尹喜曰:在己無居,形物其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6,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違道,道不違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視聽形智以求之,弗當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
  在己無居,無執著也。隨物而見,隨用而顯,形於物而道自著也。其動若水,無容心也。其靜若鏡,妍媸在物不在我,隨其來而應之,順於聲,自然而然也。其道若物者,順於物也。物無非道,不知道者,自違之道,何嘗違於物哉?不用耳,不以聽得之也。不用目,不以視得之也。不用力,不以力求得之也。不用心,不以心思得之也。若以視聽形智求道,則不得其當矣。形,身也,力也。智,心思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無方所也。用之則見,可以彌滿於六虛,不用則無。廢之莫知其所,廢而不用之時,不知道在何處也。有心求者去道遠,道何遠於有心者?無心求者去道近,道何嘗近於無心者?釋氏曰:道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以無心得。即此意也。默#7而得之,自悟也,性成之也,生知也。知以不知,故曰:知而忘情。能以不能,故曰:能而不為。不知乃真知也,不能乃真能也。發,向也,今人亦有一發如是之語。禪學曰:事無一向是也。情,實也。若一發只是無知,則何能得其實?若一發只是無能,則何所能為?蓋謂知以不知,非果無知,無知而無不知也。能以不能,非果無能,無能而無不能也。為以不為,非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若如積塵然,若如聚塊然,則雖無為而非理矣,謂無為之理不如此也。以是觀之,則莊列之學何嘗以槁木、死灰為主?禪家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乃是此意。此一節乃莊列書中大條貫。《五祖演論真净語錄》說:冷秋秋地古廟香爐一念,萬年為障蔽光明。其意正如比也。此一段見《大慧語錄普說》中。《莊子□天下》篇論田駢慎到,塊不失道,為死人之學,亦是此一塊,即聚塊之塊也。
  沖虛至德真經鬳齋口義卷之四竟
  #1 亦:原作『一』,據明本改。
  #2 好:原作『雖』,據明本改。
  #3 師之教:明本作『師教之傳』。
  #4 矢:原本無,據明本增。
  #5 動:明本作『變』。
  #6 鏡:明本作『鑒』。
  #7 默:原作『嘿』,據明本改。
  沖虛至德真經鬳齋口義卷之五
  鬳齋林希逸
  湯問第五
  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己。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物雖自無而有,既有矣,則必有所始,安得謂之古初無物乎?此語翻得又好。極已,猶極止也。物之之後終始,無所止極,如春先而夏後,春終而夏始,先豈為始?後豈為終?紀,極也。惡知其紀,言無極也。物之外事之先,朕所不知者,即四維上下不可思量,《莊子》所謂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也。固問,堅問之也,不得已而後答曰:謂之無則無極,既有有之名則必有盡,但不可得而知爾。無極復無無極,此下數語,與《莊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一樣語脉也。《莊子□逍遙遊》篇曰湯之問棘,此曰夏革。棘革音近,恐傳訛也,然大抵皆寓言爾,名字異同,不足深考。
  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