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苦,平,無毒。主卒啘不止,下氣。
  《圖經》曰:枇杷葉,舊不著所出州郡,今襄、漢、吳、蜀、閩嶺皆有之。木高丈餘,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故謝眺#38《枇杷賦》云:稟金秋之青條,抱東陽之和氣,肇寒葩之結霜,成炎果乎纖露。是也。
  《藥性論》云:枇杷#39,使;味甘。能主胃氣冷,嘔噦不止。
  陶隱居云:其葉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飲,則小冷。
  《唐本》注云:用葉須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
  今注:實,味甘,寒,無毒。多食發痰熱。
  《日華子》云:枇杷子,平,無毒。治肺氣,潤五臟,下氣,止吐逆并渴疾。又云:葉療婦人產後口乾。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秤,濕者一葉重一兩,乾者三葉重一兩者是,氣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盡,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乾。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樹高丈餘,葉大如驢耳,皆有黃毛。子樣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40。生江南、山南,今處處有之。
  孟詵云:枇杷,溫。利五臟,久食亦發熱黃。子,食之潤肺,熱上焦。若和熱炙肉及熱麵食之,令人患熱毒黃病。
  《食療》云:卒嘔啘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飲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衍義》曰:枇杷葉,江東、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熱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彈丸,四五月熟,色若黃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與葉不同。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勞。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製。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一劑而愈也。
  荔枝子
  味甘,平,無毒。止渴,益人顏色。生嶺南及巴中。其樹高一二丈,葉青陰,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殼朱若紅羅紋,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百鳥食之,皆肥矣。
  《圖經》曰:荔枝子,生嶺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扶南記》云: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劃取其枝,故以為名耳。劃音利。
  《食療》云:微溫。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顏色,多食則發熱。
  崔元#41亮《海上方》:治喉痺腫,以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咽之,差。
  《衍義》曰:荔枝,藥品中今未見用,惟崔元亮方中收之。果實中為上品,多食,令人發虛熱。此物喜雙實,尤可愛。先#42朝蔡君謨《荔枝譜》,其說甚詳。唐˙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是蜀川荔枝,亦可生置之長安。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乳柑子
  味甘,大寒。主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人脾冷,發痼癖、大腸泄。又有沙柑、山柑,體性相類,惟山柑皮療咽喉痛效,餘者皆不堪用。其樹若橘樹,其形似橘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未經霜時尤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生嶺南及江南。
  《圖經》曰:乳柑性冷,多食亦不宜人。今人但取其核作塗面藥,餘亦稀用,故不悉載。
  禹錫云:按蕭炳云:出西戎者佳。
  《日華子》云:冷,無毒。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多食發陰汗。
  《食療》云:寒。堪食之。其皮不任藥用,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痃癖。
  《經驗後方》:獨醒湯: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乾為末,入鹽點半錢服。
  《衍義》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於人,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若以皮緊慢,分別橘與柑,又緣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緊慢者。脾胃冷人食其肉,多致臟寒或泄痢。
  石蜜乳糖
  味甘,寒,無毒。主心腹熱脹,口乾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圖經》曰: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即乳糖也。
  《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塊。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蜀者。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餅,堅重。
  今注:此石蜜,其實乳糖。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條為乳糖。唐本先附。
  禹錫云:按孟詵云:石蜜,治目中熱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東吳亦有,并不如兩處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和棗肉及巨勝末丸,每食後含一兩丸,潤肺氣,助五臟津。
  《衍義》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煎煉成,以鉶象物,達京都。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見風,遂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