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二服。又方:治撲打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以火乾荷葉五斤,燒令烟盡,細研。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三錢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墜馬,積血心腹,唾血無數。乾花#9根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經驗後方》:主吐血咯血。以荷葉焙乾為末,米湯下二錢匕。
  《梅師方》:治產後餘血不盡,奔上衝心,煩悶腹痛。以生藕汁一#10升飲之。
  《救急方》:治產後血不盡,疼悶心痛。荷葉熬令香,為末,煎水下方寸匕。
  《集驗方》:治漆瘡。取蓮葉乾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二#11升,洗瘡上,日再,即差。
  《衍義》曰:藕實,就蓬中乾者為石蓮子,取其肉,於砂盆中乾,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為末,少入龍腦為湯點,寧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紅千葉、白千葉者,皆不實。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蓮為佳。今禁中又生碧蓮,亦一瑞也。
  橘柚
  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穀,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生江南。十月採。
  《圖經》曰: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於莖間。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而黃熟,乃可啖。舊說小者為橘,大者為柚。又云:柚似橙而實酢,大於橘。孔安國注《尚書》:厥包橘柚。郭璞注《爾雅》柚條皆如此#12說。又閩中、嶺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黃白色而大;襄、唐間柚,色青黃而實小。皆味酸,皮厚,不堪入藥。
  陶隱居云:此是說其皮功爾。以東橘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療氣,乃言勝橘。北人亦用之,并以陳者為良。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也。今此雖用皮,既是果類,所以猶宜相從。柚子皮乃可服,而不復入藥。用此應亦下氣。
  《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謂橙為柚,非也。按《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雲夢之柚。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橙。孔安國云:大曰柚,小日橘,皆為甘酸。
  今注:自木部今移入此。
  陳藏器云:橘、柚本功外,中實冷。酸者聚痰,甜者潤肺。皮堪入藥,子非宜人。其類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橘類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總堪食。就中以乳柑為上。《本經》合入果部,宜加實字,入木部非也。嶺南有柚,大如冬瓜。
  《日華子》云:橘,味甘、酸。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又云:皮,暖,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又云:核,治腰痛,膀胱氣,腎疼#13,炒去殼,酒服,良。橘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炒,煎湯飲,甚驗也。又云:柚子,無毒。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惡氣,消食,去腸胃氣。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橘皮,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孟詵云:橘,止泄痢。食之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下氣不如皮。穰不可多食,止氣。性雖溫,止渴。又,乾皮一斤,搗為末,蜜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氣。又,取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加少蜜為丸。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下腹臟間虛冷氣。腳氣衝心,心下結硬#14,悉主之。
  《食醫心鏡》云:主胸中伏熱,下氣消痰,化食。橘皮半兩,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肘後方》:治卒失聲,聲咽不出。橘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經驗後方》:治膈下冷氣及酒食飽滿。常服青橘皮四兩,鹽一兩,分作四分,一分無用,湯浸青橘皮一宿,漉出去穰,又用鹽三分,一處拌和勻,候良久,銚子內炒微焦,為末。每服一錢半,茶末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湯點亦妙。
  《孫尚藥方》:治諸吃噫。橘皮二兩,湯浸去瓤,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熱頓服。更加枳殼一兩,去瓤炒,同煎之服,效。
  《集驗方》:治腰痛不可忍。橘子仁炒研為末。每服一錢,酒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
  《衍義》曰:橘、柚,自是兩種,故曰一名橘皮,是元無柚字也。豈有兩等之物,而治療無一字別者,即知柚一字為誤。後人不深求其意,謂柚字所惑,妄生分別,亦以過矣。且青橘與黃橘,治療尚別,矧柚為別種也。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橘,此即是識橘、柚者也。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後世亦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去古既遠,後之賢者亦不#15以意逆之耳。橘惟用皮與核。皮,天下甚所須也,仍湯浸去穰,餘如《經》與《注》。核、皮二者須自收為佳。有人患氣嗽將期,或教以橘皮、生薑焙乾,神麯等分為末,丸如桐子大,食後、夜臥,米飲服三五十丸。兼舊患膀胱,緣服此皆愈。然亦取其陳皮入藥,此六陳中一陳也。腎疰、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