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二月:晦明軒本作『二八月』。
  #37治: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8黃:晦明軒本作『苗』,連下讀。
  #39別:晦明軒本『別』下有『有』字。
  #40吸:晦明軒本作『泣』。
  #41主:原作『王』,據晦明軒本改。
  #42又:晦明軒本作『亦』。
  #43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此九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4主:原作『王』,據晦明軒本改。
  #45復:晦明軒本作『伏』。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七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1
  藜蘆
  解州 解州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蠱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痺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一名蔥苒,一名蔥菼音毯,一名山蔥。生太山山谷。三月採根,陰乾。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似鬱金、秦膠、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採根,陰乾。
  《吳氏》云:藜蘆,一名蔥葵,一名豊蘆,一名蕙葵。神農、雷公:辛,有毒。岐伯:鹹,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鵲:苦,有毒。大葉,根小相連。
  《范子》曰:藜蘆出河東,黃白者善。
  《藥性論》云:藜蘆,使,有大毒。能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瀉,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圖經》曰:藜蘆,生太山山谷,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採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有黑皮裹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有此二種:一種水藜蘆,莖葉大同,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鬚百餘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藜蘆,根鬚甚少,只是三#2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此藥大吐上膈風痰,暗風癇病,小兒□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而古今本草云療嘔逆,其效未詳。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爾。
  雷公云:凡採去頭,用糯米泔汁煮,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聖惠方》:治黑痣生於身面上。用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灰汁於銅器中盛,以重湯煮令如黑膏,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不過三遍,神驗。
  《千金翼》:治牙痛。內藜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神驗。
  《經驗後方》: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卻#3臍子上陷一個坑子,內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麵為圓如赤豆大。每服三圓,溫酒下。
  《百一方》:治黃疸。取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
  《斗門方》:治疥癬。用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和傅之。
  《簡要濟眾》: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乾碎切,炒微褐色,搗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風涎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義》曰:藜蘆,為末,油#4調,治馬疥癢。
  鉤吻
  味辛,溫,有大毒。主金瘡,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破癥積,除腳膝痺痛,四肢拘孿,惡瘡疥蟲,殺鳥獸。一名野葛。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熱,不入湯。生傅音附高山谷及會稽東野。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陶隱居云:五符中亦云鉤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則鉤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牽挽人腸而絕之。覈胡革切事而言,乃是兩物。野葛是根,狀如牡丹,所生處亦有毒,飛鳥不得集之,今人用含膏服之無嫌。鉤吻別是一草,葉似黃精而莖紫,當心抽花,黃色,初生既極類黃精,故以為殺生之對也。或云鉤吻是毛莨,此本及後說參錯不同,未詳云何?又有一物名陰命,赤色,著木懸其子,生山海中,最有大毒,入口能立殺人。
  《唐本》注云: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間巷間皆有。彼人通名鉤吻,亦謂苗名鉤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誤食其葉者皆致死,而羊食其葉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則肥也。陶云:飛鳥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時新採者,皮白骨黃。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漢防己,皮節斷者良。正與白花藤根相類,不深別者,頗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無塵氣。經年已後則有塵起,根骨似枸杞,有細孔者。人折之則塵氣從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經言折之青烟起者名固活為良,此亦不達之言也。且黃精真如生龍膽,澤漆兩葉或四五葉相對,鉤吻蔓生,葉如柿葉。《博物志》云:鉤吻葉似鳧葵,并非黃精之類。毛莨是有毛,石龍芮何干#5鉤吻?
  禹錫等按:《蜀本》秦鉤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