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昇經[御註]
經名:老子西昇經(宋徽京獅註本)。原題作《西昇經》。其經文約出朴魏晉以復,假託老子告關令尹喜。宋徽宗獅註出朴北宋政和年間。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參校本:陳景元《西昇經集註》。
西昇經序
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昧者常失之。周衰之末,民迷日久,世道交喪,爰有博大真人,以本為精,以物為粗,著書二篇,言道德之意,以覺天下。後世之學者,復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皇混元之力也,聖人之愛人終無已,猶慮未足以盡妙,又為關尹言道之要,列為三十九章,目曰《西昇經》。觀其辭旨激切,勸戒諄複,以得一為要妙,以飛昇為餘事,其意蓋使天下後世徑趨妙本,逍遙自得之場故也。善救之功,於此可見。朕萬機之暇,遊神太清,於道德之旨,每著意焉,既取二篇為之訓解,於是書不可無述也,以意逆志,聊為之說。昔昊筠嘗云:深於道者,無如五千言,其餘徒費紙札爾。是書蓋與五千言相為表裹,不得不盡心焉。政和御制序。
西昇經卷上
西昇章第一
老君西昇,開道竺乾。
道無乎不在,雖蠻貊之邦,殊方異域,何莫由斯道也。以先覺覺後覺,惟聖人為可以開明,故雖竺乾遠夷,亦善救之而不棄也,昔仲尼欲居九夷,亦是意爾。
號古先生,
聖人無名,應時顯號,混元在伏羲時,號鬱華子,在神農時,號大成子,在黃帝時,號廣成子,至唐虞成周,代為帝師,雖名聲異號,皆時出而應之。故西入流沙,號古先生,其日古,以見信而妙古,執古道以御今有也。一本作有古,非是。
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體道,夫何為哉?我無為而民自化,示無為者,道之體也,道體混成,無為端倪,迎之不見其首,孰原其所始?隨之不見其後,孰要其所終?故自古以固存,亙萬世而不絕。綿綿者,不絕之謂。
是以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聖人之至,鈴有休祥,故自束祖西,道由函谷,望氣得以見之,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非虛心致一以尊事之,道將不傳。關尹先之以齋戒,又致恭盡禮以待遇焉,於是混元為著書上下二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且告以道之要也。
告以道要#1,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是故談以言相然#2。
逆要不煩,一言該之日,自然而已,《道經》曰:道法自然。自然之道,行之為上,不行則不至也,道不可聞,聞之不若行之,聞之徒能言爾,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道無問,問無應,則弗知乃知,知乃不知也,故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道雖不可以言傳,然道非音聲可求,得之不離音聲,聖人不得已而言者,以物固有所然,非言無自而顯,叉因言以求理,則各然於然矣。一本作告子道要,非是。
不知道者,以言相煩。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公孫龍詭辭數萬,惠施其書五車,多言數窮,離道遠矣。玆無他,以不聞所謂終身不言之道,不知所謂天下有常然之理。一本作不問,非是。
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子期善聽,志在高山流水,叉得之師文之鼓琴,內不得於心,不敢發手而動絃。故知音者,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閒,至道之精,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豈聲音之粗歟,默而識之斯可矣,奚以夫饒饒為哉。
識音聲悲,抑音內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樂之音聲,安樂悲怨,其出不同,審音者叉外抑其音,內思其理,然後能造音聲之妙,識其所以為悲,所以為樂,奚所事言。蚓夫道深微妙,音之所不能該識無與者,焉可以容聲哉!.夫言,心聲也,口之所言,心之所令也,心與道冥,湛然常寂,雖欲言之,有不可得,或動出一發於言,其分於道遠矣。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
道者萬物之奧,其藏深矣,既日深,又日甚奧,以見至道之精,深之又深,不可測究者也。唯深也,故至虛,足以受韋實,至無,足以該眾有,淵乎其不可測,豈言之所能論哉!《道經》曰:淵兮似萬物之宗。
子雖聞道#3,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道不可聞,聞而非也,至道之精,學者不可以耳聽,教者不可以言傳,雖勉聞道,達耳而已,其能造微盡誠契之以心耶?蓋世之所貴道者書,書不過語,而語之所貴者意,自非忘言而會以意,未見其有得也一本作聞說,非是。
著經處文,學以相然。子當寶之,內念思惟。自然之道,不與子期。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聖人著書立言,豈好辯哉,開明道妙,以待後之學者,使各審其是而已。誠能寶之珍之,思索以通之,殆見超然頓悟,一息而神,道將為汝居矣,夫何久近之期。
善為章第三
老君曰:善為書術者,必綏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