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144-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清调气经---第1页

太清調氣經
  經名:太清調氣經。不著撰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太清調氣經
  《仙經》云:從半夜子時服九九八十一,鸚嗚時八八六十四,日出時六六三十六,食時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舊經相傳,妄為習服,虛役歲月,徒履艱辛,功效無成,久而反損。蓋由不服元氣,不識深根,諸如此流,舉世共矣。遂令久服無驗,神謝氣萎乎。慕道之流,虛損性命,遺巡之際,即枉正年,甚可哀矣!探非正道,不可依行。
  又舊經云頓休糧服氣法,晝夜計十二時,五百四十咽,如此十二時,周而復始。
  夫人壯年之時,凶荒於利欲,未知正氣,奚思攝養,息志安神?及漸年衰,五臟已損,不漸修補,卒即絕食,元氣未充,俗食已絕,兩未相接,遂致危亡,思欲全身不可得也。又云以咽多為限,以飽為功。
  夫人初服氣,百日之內微通,及周已往,關節始開。初頓服即致飽,及成氣疾,腹肚脹悶,絕非正道。初宜少服,三年後任意多服,但初功人,支節未開,肌膚猶閉,頓即多服,腹肚脹悶,如何得安?又云日中巳前為生氣,日中巳後為死氣,生氣可.服,死氣不可服,是何言也?
  夫人每日雖三頓食,或以為客他鄉,或公事驅迫,節候失時,遇食即餐,豈候時節,氣亦如此,但有即服,無思生死之氣。
  又云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後一吐須少,每引須多。夫服氣之道,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嬰兒在母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骨細,筋柔握固守一者,為無思慮故,含元氣之故,忽出母腹即吸納外氣,有啼叫之聲,知乾濕飢飽者,即失元氣也。今鼻引而咽者,外也,不堪服之。又云:取生氣趁五方,以心面相當,存思想念,初從東方青氣,次南方赤氣,次西方.白氣,次北方黑氣,次念中央黃氣,皆須以心想念五方氣色,服之。此即非正也。
  夫服氣者,先以無思無慮,絕綠息念,即兀然和氣自至,因而咽之,各歸其位,無所不定。且五方各在五臟,何須思念?有念.即有綠,起綠起即心不定,心不定即氣不安,氣不安即無自然,無自然即氣失度,氣失度即納邪氣,納邪氣即病有所生,病有所生即百病相注。故《黃庭經》云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即相當,斯之謂矣。其想五方者,不堪服。又雲咽滿服百令彭彭聲,即是妙也。凡服氣初須少服為通暢,所以候百毛孔開,每閉氣無所不發汗遍身,頓服千氣亦不壅滯,令彭彭聲者,是不通暢壅塞耳。令人面黃,損五臟,失心也。又云:十五日前從手出,十五日後從足出。
  夫如存想者,為有苦處,或時用之,無病不合偏有思念。故《黃庭經》云物物不干泰而平。謂無想念耳。又云初服氣欲休糧,滿二十一日即兔飢,閉氣九十息一咽,腹半滿,勿令大出,莫擊之念,使上通髮,下通足。又云:想足卻上經腎,至喉,仍想五色氣閉夫初頓絕者,前已申訖為五臟頓一以意運令散。是何言哉!人上有七,則損人,豈有二十一日而能成功免?如三年功成元氣即住,氣海即凝,須絕即絕,豈限日數動念之理?
  又云:十息一息一屈指,至一十七息一咽,或委氣四九三十六,三百六十息一轉側。
  夫正氣咽之時,絕思去念,存心於無為之境,委形於無為之身,安能屈指記數?但行住坐臥任性自然,肚空有便即服,豈勞轉側記數也。又云:口無津液,即以棗一兩顆,肉吃留核,含之令引液。夫如初功人,或無智無功,未能引得真津液,縱以此引得些些,終是不真之津,亦不得用。氣,蹙而咽之,良久更服,又鼻但長引仍須相續連連而下,如瓶注水。據此直是殺人之法也。安可全神?滿者,亦殺人也。
  又云:但閉氣自然飽又云有病即閉氣攻之,依五臟吐。夫有病,即使攻之,亦不知如何攻之,復攻多少,使氣亦是殺人之事。不解節候,又云:固氣勿下泄,必須固之仍於味竅,下有二竅,若為上膿不通有玲熱者,只為三膿氣不和而病,如初攻者,先須氣通泄,上服下應,有泄即不可固之,并別申之於後。服氣法:凡服氣先須察氣候,識病狀,入氣有一,出氣有六,須知六氣,然後服之。六氣雖舊經中具說口勢,六氣之候如何察之?但聞其方,誰識其候?今具錄如後,凡欲學服氣者,為三膿不通,咽氣不可住在上膿,即恐心胸悶不通泄,先學調理氣候,識辯六氣,除五臟惡氣,然後服之,即得清氣下、一咽咽有益也。
  凡調氣者先須依門戶,依門戶者,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常從鼻入口吐,氣即壅,順氣即宣通,依陰陽分理也。既知門戶逆順,陰陽分理,必須依此修行,無問行住坐外,鼻常引納,口常呵吐,引則納清,吐即出濁。濁者,因五臟而出之。何為五臟有濁氣?為食五。五味者,各一臟,每臟濁氣皆同出口。
  又有六府之氣,同奏一門,眾穢所衝,合成濁氣。既有濁氣,如何察知?凡夜睡皆綠口合,則五臟氣塞壅,即在喉中,每至睡覺時大開口察量,即有葷穢之氣,自不堪聞,因此察知,即知氣濁惡也。
  凡口中乾苦澀乳,頰無津液,或咽喉中痛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