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之情者也。
○1[404]「则」字前借用上句「将欲延年益寿」,不重复。
○2[417]引述不全,看不出上下文事有相因。全文为:‘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飮帐中。’
【8.2.3.3】三,凡上下文事有异同者,「则」字承之,即为直决之词。事之所谓异同者有三:
(一)其事本要同也,或本相异也,「则」字承之,所以决其为是为非,故「则」字之后,即为表词。
[421]孟尽下: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道」之为「高」为「美」,固不待人言而已然,今以「则」字承之,此公孙丑之所为赞叹也。
[422]孟离下:其妻问所与飮食者,则尽富贵也。——「则」字以承所问,决「所与飮食者」之皆为「富贵」也。
[423]论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424]又公治: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425]孟滕上:滕君则诚贤君也。
[426]左隐四: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427]又襄二十六: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428]又成二: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
[429]榖隐元: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430]庄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431]又: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432]又至乐: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
[433]又田子方: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434]公庄十三: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
[435]又僖十六: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436]又宣二: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
[437]榖僖二: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438]齐语: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439]吴语: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不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将毒,不可与战,主其许之先,无以待危。
[440]赵策: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441]又: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
[442]秦策: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443]史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444]汉扬雄传:故有造萧何律于唐虞之世,则誖矣;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缪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445]史匈奴传赞:孔氏着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
[446]韩伯夷颂: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447]又争臣论: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448]又: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449]又答冯宿书:此岂徒足致谤而已,不戳于人则幸也。
[450]又答李秀才书:见元宾之所与者,则如元宾焉。——诸引「则」字后皆为表词,①所以决事之同异也。
又有上下文事本相同,而详略攸分者,「则」字承之,所以实指其详也。②
[451]史大宛列传: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扞罙于寘。——「康居」居「北」,故「北」与「康居」本相同也。惟「北」言相间,而「康居」指其名,此详略攸分也。「则」字承之,指其详也。余同。
[452]汉儒林传: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曰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453]又: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454]又公孙弘传: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
[455]史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456]孟离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457]韩许国公神道碑:汴之南则蔡,北则郓。
[458]又停举选状: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
[459]论里仁: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引皆如前。
(二)事有对待而见为异同者,「则」字承之,乃以决其为异为同也。
[460]孟告上: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心不若人,其为恶更甚于指,乃一恶一不恶,而见为同异焉,承以「则」字,所以决其非也。
[461]孟万上: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462]又: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