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6-小学

13-马氏文通-清-马建忠-第153页

又吾丘寿王传: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
[111]韩答李翊书: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112]又与孟尚书书: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所引七字句,皆上下截各三字者。
[113]史淮阴侯列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114]齐策:淳于髠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两引皆上截四字,下截两字,中间「而」字以为句者。同为七字句,而与前引异焉。
至八字句,则冗长而不习于用。
[115]汉扬雄传: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此八字句,实同五字,以「欲谈者」「欲行者」可另为一读也。
至[116]韩文进学解云: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四句虽皆八字,然间以「虽」字,转以「而」字,一推一转,句法不板。
九字句。
[117]前汉书吾丘寿王传云: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则为九字。然上下开阖,故不见冗。
过此以往,十余字者往往有之,然总以自为转折为主。如:
[118]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而况涉乎蓬蒿,驰乎丘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而乐出于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此段「而」字七见,互为呼应。首两「而」字,乃五字句法。其三「而」字「而况」云者,乃自段首「且夫」起直贯至「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句止,「而」字横担前后四十八字。其四「而」字,则上下两截各六字,「而」字连之。其五「而」字,上截九字,下截十二字,中间「而」字以转焉。其六其七两「而」字亦然,要皆以为上下截诸动字之过递也。故录此段,以见「而」字用法之不穷。
○1此处云‘前后两动字’,但引例中颇有静字,如[74][75]皆是。又,所谓‘两动字’,多连带起词、止词、状语计入句法字数。
○2‘「得」后直承散动,往往间以「而」字’,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四字句,如[84]的「得而次」,[85]的「得而臣」「得而子」,[86]的「得而相」,皆只三字。
【8.2.1.2】「而」字用以过递动、静诸字者。
诸静字附名而有浅深对待之别者,概参「而」字。「以」「且」两字,亦间用焉,已详静字篇矣。其或动、静两种字先后参用,而义有相关者,亦以「而」字为过递焉。
[119]礼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淡」「厌」「简」「文」「温」「理」六静字,三耦,各为对待,以肖君子之道,故参以「而」字,以明其相关之义。
[120]论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21]左桓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122]公隐元: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123]左庄四: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124]汉疏广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125]韩进学解: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126]又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所引「而」字,皆参上下两静字以为过递者。至如[127]又盘谷序有云:泉甘而土肥∣宅幽而势阻∣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四句,首两句静字后于民,后两句则静先焉,中以「而」字联之者,凡以为静字也。
[128]贾谊过秦论云: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三句,首句上下截皆为静字,中一句上截静字,下截动字,第三句则皆动字矣。他本第三句无「而」字。①
[129]韩答窦秀才书: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130]又: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
[131]又与于襄阳书:侧闻合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132]又答胡生书: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陈辞。古之作者,正如是尔。
[133]又与陆员外书:地薄而赋多。
[134]又:文丽而思深。
[135]又:强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136]又: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137]史赵世家: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所引皆五字句,上下截静字附名字者居多,其雑用动字者亦有焉。
[138]礼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39]论公冶:久而敬之。
[140]又:敏而好学。
[141]左隐三: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