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386]史记张仪列传云: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曰「岂遽」,曰「岂巨」,曰「何渠」,曰「庸讵」,曰「宁渠」,皆重言一义而已。
[387]左传庄公十四年云: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
[388]汉书南越王传云:虽王之国,庸独利乎?——两「庸」字并「宁」「岂」之辞。
[389]荀子有坐篇云: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390]左传襄公十五年云:将庸何归——「庸安」,「安」也;「庸何」,「何」也,皆重言也。
[391]后汉杨秉传云: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以此观之,容可近乎?——「容」通「庸」,亦「岂」辞也。
[392]公羊傅哀公十四年云: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犹云「无亦」,此「末」字亦疑辞也。
「其」字有拟议不定之意者,亦状字也。
[393]礼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
[394]又云: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395]论语学而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①
[396]庄子齐物论云;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397]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
[398]论语为政云: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凡引「其」字,皆未定之词也,「其或」重言也。
[399]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400]论语为政云:其何以行之哉!——两引「其」字,可解作「将」字,亦状字也。
①「其诸」连用,有时表测度语气,有时用于抉择问句,公羊传达室七见,论语仅此一见,其它先秦古籍罕见。
【6.4.8.4】易文言曰:‘或之者,疑之也。’
[401]左传哀公元年云:今年内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
[402]又昭十三年云: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两「或」字并疑词。
[403]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404]礼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诸「或」字皆辞之未定为一者也,故皆状字。①
① 参【6.1.4】节注②。
【6.4.8.5】 曾。
[405]吴语云:越曾足以为在虞乎?
[406]闵公二年公羊传云:设以齐取鲁,曾不与师,徒以言而已矣。①
[407]论语八佾云: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08]又先进云: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②
——诸「曾」字,或训「乃」,或训「则」,或训「宁」,广韵训「岂」为「曾」,则「曾」亦可为「岂」矣。说文曰:‘「曾」,词之舒也。’盖犹豫之词也。
[409]闵元年公羊传云: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曾」犹「尝」也,记时之状字也。
①② [406]的「曾不与师」是「简直不用出兵」的意思,[408]的「曾由与求之问」是「没想到你问的是由与求」的意思,这两个「曾」字都不是犹豫之词。
【6.4.9】六者皆单字状字也。更有记时与记处状字合于他字以成一语者,此种成语,概位句读之首,非若单字状字之必先乎动字也。至记处记时之语,率用「上」「下」「左」「右」「外」「中」「间」等字,缀于地名人名时代之后,与夫记价值、记度量、记里数诸名字,皆可名为状辞,已详于宾次节矣。
[410]孟尽下: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闲」状字也,「为」动字也,两合焉以成一顿,置诸句首。
[411]史信陵君列传: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居」动字也,合于「顷」字,又一顿。
惟动字合状字为顿,如「居顷」「为闲」之类不概见。静字合状字,如「良久」等亦罕见。习见者,状字合于「之」字与「者」字也。
[412]史张释之列传:久之,文帝称善。
[413]又:顷之,太子与梁五共车入朝。
[414]又曹相国世家:间之,欲有所言。——曰「久之」,曰「顷之」,曰「间之」,皆与「之」字合以记时者。
[415] 汉司马迁传: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逐,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所云「上之」「次之」「外之」「下之」,皆以历数地位,列为状语,则诸「之」字无解而有解矣。
故[416]韩文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仿之云:今词学之英,所在麻列,儒宗文师,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不可一二遽数,召而使之,无有不可。——所云「外之」「内之」者,亦以历数也。匪直此也,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