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榖梁隐元年云: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313]左传文元年云:君之齿未也。——两「未也」皆「犹未」之意。
而[314]孟子公孙丑下云: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此「未也」直是无辞耳。「未也」之「未」字,用如表词,而非状字矣。
○1「由」同「犹」。
【6.4.7.3】「勿」「毋」二字,禁戒之词。
[315]论先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6]孟尽下:勿视其巍巍然。
[317]左文公元年:享江芊而勿敬也。
[318]又成二:非礼也,勿籍。
[319]讼公冶:毋以与尔邻里乡乎!
[320]史张释之列传:卑之,毋甚高论。
[321]又赵世家: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322]汉王尊传:贤为上,毋以富。——所引「勿」「毋」诸字,皆禁止之辞。
「无」通「毋」,亦禁止之辞。
[323]孟梁上:王无罪岁。
[324]又告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25]庄德充符:子无乃称。
[326]又人间世: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四引「无」字,皆戒辞也。
虽然,「勿」「毋」「无」三字有无禁戒之意者。如:
[327]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两句两「勿」字。
[328]又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四「勿」字。
[329]又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字。
[330]又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句两「无」字。皆陈述之辞,而无命戒之意。①
[33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332]又昭公三年云: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两节内「无」字皆代「不」字。左氏文类此者甚多。
至[333]尔雅释训云:勿念,勿忘也。——郭璞注曰:勿念,念也。
[334]诗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传曰:无念,念也。
[335]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服虔注曰:毋宁,宁也。
——似此之句,经生家皆以「勿」「无」「毋」三字为发声而无解者,②恐未尽然也。盖古书往往有省文两字幷作一字者,与其武断而强解,毋宁知所省乎?
○1[328]四「勿」字乃禁戒之辞。今案:[328][329][330]三例马氏引文简略,今补全。
○2章云:见经传释词。
【6.4.7.4】论语公冶长正义云:‘「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惟较「不」字辞气更遽耳。
[336]论公冶: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而急遽言之之状。故孟子尽心下历数大人之巍巍者,即遽断之曰:‘我得志,弗为也。’至以后总言不足畏之理,则用「不」字,故曰:‘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337]左传宣公十二年云: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两「弗」字用以深责,亦匆遽口气。
【6.4.7.5】「靡」「蔑」「罔」「匪」「休」。
[338]史记平准书云: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靡」字解同「不」字。
[339]左传文公十七年云: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蔑」字解同「无」字而为动字。盖「蔑以」犹「无以」也。
「罔」字「匪」字,或解如「无」字,或解如「不」字,则为书诗专用之字。
「非」「无」二字之为动字,已见前矣。
他如「微」字,「否」字,非此处所应解。
「休」字解作「勿」字,乃方言也。
【6.4.8】六,以传疑难不定之状者。
【6.4.8.1】凡疑难之事而为名字,则有询问代字以表之,疑难之口气,则有助字以传之,兹姑不论。第论疑难之状字合于动字,以肖其拟议恍惚之貌耳。疑难状字,有与询问代字同字而不同用者,如「何」「焉」「胡」「乌」「曷」「安」诸字。至如「岂」「讵」「庸」等字,惟用为状字耳。其或两代字用为状字,则不同义。①
何。
[340]论先进:夫子何哂由也?——犹云「夫子为何哂由也?」「为」字不言,单用「何」字合于动字,故为状字。若「何」字为动字之止词,则又为代字矣。
[341]论语先进云:回何敢死?
[342]又云:何必读书?——两「何」字皆状字也。
[343]史记高帝本纪云: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344]又刺客列传云:何必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两「何」字有「为何」或「何故」之解。
总之,凡「何」字单用而代转词者,②则为状字;若为止词,为表词,与为司词者,则代字矣。
凡「何」字合静字者,所以状之也,故为状字。
[345]论语子路云:何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