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智不信,即读书一端,而知为庸恶陋劣之徒矣。
  
  读书。读,固要紧;背,亦要紧。大抵背之时,不可早;背之数,不可少。如一书,须读五、六十遍方熟者,定至五、六十遍方背。须三、四十遍方熟者,定至三、四十遍方背。早,则生疏而不自然浃洽。此背之时,不可早也。又如一书读之五六十遍方熟者,定须背十五遍;读之三四十遍方熟者,定须背十遍。古人看读百遍,背读亦百遍,所以书之精熟。今背十五遍,或十遍,较之古人,已减其十之八、九,岂可更少?少则生疏而不自然浃洽矣。此背之数,不可少也。其背的遍数已足后,仍加读的遍数,多一遍,妙一遍。至夏夜露坐,滚背熟书,遍数或多或少,可不拘耳。
  
  读书眼到、口到,仍要耳到。字字入耳,心便在腔内;一字不入耳,便是心走了。此课心之妙诀也。
  
  读书勿遽讲,熟读成诵而后讲。诗文则先讲而后读也。
  
  朱子曰:“某旧苦文字记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又曰:“福州陈正之,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必二、三百遍方熟。积习读去,后来却无书不读。”又曰:“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朱子三说,皆读书之真千金方也。
  
  ○书缓缓读有七美
  
  唱叹悠扬,不伤气力,一也;字句清朗,铿锵悦听,二也;无别字,无生疏字,三也;节拍分明,易通文义,四也;咀含有余味,五也;次早,不必加遍,自能滚背,六也;带背,永远记忆,省却许多工夫,七也。
  
  ○讲书、看书六法
  
  义理、时势、人才、典章、物类、文词。
  
  ○读文、读诗十五法
  
  题求解、字求解、句求解、虚实前后、闭合反正、段段立意、著著归题、笔笔斩爽、言之有味、生发不穷、通篇一气、看旁评、看总评、涵泳、旁推。
  
  右十五法,每读一文、一诗,以此十五法作十五遍,以分求之。前五法尤紧要。
  
  ○作文三美
  
  笔气、笔情、笔力
  
  ○作文、诗二大原
  
  积理、积书(积理,则思虑、处事、接物,凡有闻见皆是。积书,专在诵读耳)。
  
  ○写字三美
  
  端直、浑厚、匀称。
  
  ○写字二法
  
  摹帖,专学其笔意;临帖,并学其结构,而仍以笔意为要。
  
  ○作人二大要
  
  敬、信。
  
  作文学韩愈,作诗学杜甫,作字学王羲之,作时文学归有光,此皆今人所知也。独作人不知学孔子,何也?有言学孔子者,则笑其不知量。朱子所谓“让第一等,与别人做”是也。所谓“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是也。亦可悲也夫,亦可悲也夫!
  
  ○君子无四好
  
  无好色、无好货、无好名、无好便安。
  
  诚者,万善之会归;伪者,万恶之渊薮。
  
  ○学者四不足畏四大足畏
  
  鬼神、气化也,不足畏;贫贱、时运也,不足畏;诽谤、俗情也,不足畏;生死、命数也,不足畏。
  
  嗜欲不除,禽兽也,大足畏;品行不立,粪土也,大足畏;学问不广,傀儡也,大足畏;时日易过,草木也,大足畏。
  
  二、三十岁方可交友。宁迟无早、宁少无多、宁涩无甜、宁孤无泛。
  
  ○择友六法
  
  事亲,看其孝;临财,看其廉;立言,看其直;处久远,看其信;临患难,看其仁;常相见,看其敬。
  
  古人友多闻者,是多闻典礼道艺,有助身心。多闻治乱兴亡,有关劝戒。今之多闻者,博杂之学也,既骄且吝,庸足为友乎?
  
  四书五经之外,所当朝夕看者,其《通鉴纲目》、《小学》、《近思录》乎?
  
  ○学者三难过关
  
  货色关、科名关、仙佛关。
  
  ○事亲二大要
  
  养志(父母在日),守身(直贯终身)。
  
  吾家先人始著仕绩,自吾十一世祖冰壑公,武昌二尹也。吾九世祖、副都御史熙台公,在明武宗朝,以直谏闻。在明世宗朝,以军绩著。年逾五十便归田在家,修家庙、定祭田、创宗谱,在郡建昭恤院,以白杨公之冤。辑《文献志》,以阐淮人之美。其他兴利除害之事尚多。出,不苟出;处,亦不苟处。《明史》本传只书仕迹,故未及归田后耳。家藏奏疏、杂文、诗稿,子孙敬谨展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