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分 三十度少 三十度半 三十一度
鬼 二度三十七分 二度半 二度半 二度十一分
柳 十三度三十五分 十三度半 十三度半
星 六度七十五分 六度大 六度大 六度三十一分
张 十七度八十六分 十七度大 十七度大 十七度七十九分
翼 二十度三十八分 二十度少 二十度少 二十度
轸 十九度 十八度大 十八度大 十八度大
上黄道度数,自宋《统天历》至《授时历》,凡四变,而损益不同,盖可见矣。然天道三十年必一小变,乌有定法?如冬至日古在牵牛,宋文公时在壁,我朝国初在箕六度,今冬至日在箕四度矣。古今不同,此亦可验。
周天度数
补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考之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云:“天行每一度,计九百四十分度之一,是将一度之分数分作四分之一也。以每度九百四十分分之为四分,则每分该二百三十五分而得之其四分之一也。以周天总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分数计之,共得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分,是天度分数之总也。
一说地本静,故平分三十度永定以测地。不知地附于天,故土圭之制,测日以准,则度数亦当准之于天。先正云:“俯察地理,必先仰观天文,然后可以操造化之柄。”未有背天时能明地理者,以负人和者。
附南针说
按罗经二十四位,子为正北,壬、癸辅之。午为正南,丙、丁辅之。卯为正东,甲、乙辅之。酉为正西,庚、辛辅之。子、午、卯、酉即文王后天坎、离、震、兑四方至正之位也。干、坤、艮、巽为四隅,总以八干十二支,即东方甲、卯、乙、辰,而卯居正中;南方巳、丙、午、丁、未,而午居正中;西方申、庚、酉、辛、戌,而酉居正中;北方亥、壬、子、癸、丑,而子居正中。此大中至正之理,天地至极之位,万古之方。但后来浮针之制,较之日影,南望南斗,北对枢星,其针颇偏于丙,盖非南北之偏,寔浮针之畏正火而然也。故立缝针以准天地之正位,是以针合天地之位也。后人遂杜撰其说,附会多端,或以节气为言,或以漏刻为喻,愈辨愈支。苟以浮针所指为正南北,则是将天地方位移转以就其针矣,岂有是理也哉!详见金精针说。
按廖金精曰:“古者辨方位,树八尺之臬,而度其日出之影,以正东西。又参日中之影与极星以正南北。《周礼匠人》之制度繁难,智者用周公指南车之制,规以木盘,外书二十四位,中为水池,滴水于其间,以磁石磨锋浮于水面,则指南。然后以臬影较之,则不指正南,常偏丙位,故以丙午间对针,则二十四位皆得其正矣。用此以代树臬,可谓简便,眞万古不灭之良法也。昧者罔知,哓哓致辩,何其谬哉!”此出《泄天机》。
详义 按《周礼匠人》置臬以度日影,辨方正位之法。水地以垂谓先以水平也,四方皆平,乃造。营造,于营造处四角立四柱,于四柱用垂绳以正柱。柱正,然后以水平之法,遥视柱高下。高下定,则知地之高下,然后平高就下,则地乃平也。置臬以垂,视以景臬,柱也。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木以为表。表界其四面之中,及四棱,垂八绳以等之。绳皆附表则正。然后视表之景。表必八尺者,日从上向下八万里,故以八尺为法。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自日出而画其影端,以至日入则为规矣。平取其隔影之端,中屈之以望表,则南北正。南北正则东西正矣,昼参诸日中之景候其日之影最短处以望表,则正南也,夜考之极星昼既定南极,夜又定北极以参之,以正朝夕朝夕即东西也。言东西可以兼南北。
候日出之影,度其臬端,以知西;候日入之影,度其臬端,以知东。昼日参候其臬影之最短处,为日中,以望臬,臬端则是正南;夜于臬南以望臬端,考之极星,则是正北。葢极星居北不移,故取正北。
上树臬测影以定四方之法。今得西山眞先生武库所著公刘相阴阳图,谨按其式,具图以备考焉。
《经》云“既景乃岗”,又云“相其阴阳,度其夕阳。”《传》云“景,测日景以正四方也。相,视也。阴阳,向背、寒暖之宜也。山西曰夕阳。”严氏曰:“豳在梁山西,公刘相此地以建豳居也。”
附录宋山陵议状朱夫子
臣熹窃惟:至尊寿皇圣帝,圣德神功,覆冒寰宇,深仁厚泽,浸润生民。厌世上宾,率土哀慕。宜得吉土以奉衣冠之藏,垂裕后昆,永年无极。而山陵之卜,累月于兹,议论纷纭,讫无定说。臣尝窃究其所以,皆缘专信台史,而不广求术士,必取国音坐丙相壬之穴,而不博访名山,是以粗略苟简,唯欲祔于绍兴诸陵之旁,不惟未必得其形胜之善。若其穴中水泉之害,地面浮浅之虞,偪仄伤破之余,惊动诸陵之虑,虽明知亦不暇顾,羣臣议者,又多不习此术,所以不能坚决剖判,致烦明诏,博访在廷,臣寔痛之,其敢无辞以对?
葢臣闻之,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是以古人之葬,必择其地而卜筮以决之。不吉,则更择而再卜焉。近世以来,卜筮之法虽废,而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