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柴氏中行曰:在蒙昧之中,虽未有识别,而善理昭著。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集说 虞氏翻曰:《震》阳动行,故起。《艮》阳终止,故止。
  朱氏震曰:阳起于《坤》而出《震》,则静者动,阳止于《艮》而入《坤》,则动者静。
  郭氏雍曰:损已必盛,故为盛之始,益已必衰,故为衰之始,消长相循,在道常如是也。
  俞氏琰曰:《损》、《益》盖未至于盛衰,而盛衰自此始也。
  钱氏志立曰《损》、《益》、《否》、《泰》,为盛衰反复之介,《易》所最重者也,《杂卦》于它卦分举,而《损》、《益》、《否》、《泰》则合举之,以明盛衰之无常,反复之甚速也。《周易》自《乾》、《坤》至《否》、《泰》十二卦,自《咸》、《恒》至《损》、《益》十二卦,此除《乾》、《坤》外,自《比》、《师》至《损》、《益》十卦,自《成》、《恒》至《泰》、《否》十卦。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本义 止健者,时有适然,无妄而灾自外至。
  集说 郭氏雍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然则“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亦以待时也,《无妄》之谓灾,其余自作孽而已,故《无妄》“匪正有眚”。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
  集说 郭氏雍曰:谦轻己,豫怠己也,以乐豫,故心怠,是以君子贵知几。
  《朱子语类》云:“轻”是不自尊重,卑少之义,“豫”是悦之极,便放倒了,如上六“冥豫”是也。
  项氏安世曰:自以为少,故“谦”。自以为多,故“豫”,小故“轻”,多故“怠”。
  柴氏中行曰:谦者视己若甚轻,豫则有满盈之志而怠矣。
  张氏振渊曰:《萃》有聚而尚往之义,《升》有庄而不反之义。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本义 白受采。
  集说 郭氏雍曰:《贲》以白贲无咎,故无色则质全,有天下之至贲存焉。
  项氏安世曰:物消曰“食”,噬者合,则强物消矣。
  案 此二语之义,即所谓“食”取其充腹,衣取其蔽体者也,若饫于膏梁,则噬之不能合,而失饮食之正,若竞于华美,则目迷五色,而非自然之文。
  兑见而巽伏也。
  本义 《兑》阴外见,《巽》阴内伏。
  集说 何氏楷曰:《巽》本以阴在下为能巽也,《彖传》乃为“刚异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兑》本以阴在上为能说也。《彖传》乃谓“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盖终主阳也云尔。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本义 《随》前无故,《蛊》后当饬。
  集说 俞氏琰曰:故,谓故旧,与革去故之故同,随人则忘旧,《蛊》则饬而新也。
  案 无故,犹庄子言去故,人心有旧见,则不能随人,故尧舜舍己从人者无故也。
  剥,烂也。复,反也。
  集说 项氏安世曰:剥,烂尽。复,反生也。凡果烂而仁生,物烂而蛊生,木叶烂而根生,粪壤烂而苗生,皆《剥》、《复》之理也。
  徐氏几曰:剥烂则阳穷于上,复反则阳生于下,犹果之烂坠于下,则可种而生矣。
  晋,昼也。明夷,诛也。
  本义 诛,伤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本义 刚柔相遇而刚见掩也。
  集说 张子曰:泽无水,理势适然,故曰“相遇。”朱氏震曰:往来不穷,故曰“井通”,遇阴则见掩而困,唯其时也。
  郭氏雍曰:“往来井井”,则其道通,田遇刚掩,所以为《困》。
  项氏安世曰: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正与上经之数相当,而下经亦以《咸》、《恒》为始,以此见卦虽以杂名,而《乾》、《坤》、《咸》、《恒》上下经之首,则未尝杂也。
  咸,速也。恒,久也。
  本义 咸速,恒久。
  集说 蔡氏渊曰:有感则应故速,常故能久。
  蔡氏清曰:“咸”非训速也,天下之事,无速于感通者,故曰“咸速”。
  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
  否泰,反其类也。
  集说 虞氏翻曰:涣散故“离”,节制度数故“止”。
  张子曰:天下之难既解,故安于佚乐,每失于缓。《蹇》者“见险而止”,故为“难”。
  项氏安世曰;《涣》、《节》正与《井》、《困》相反,《井》以木出水,故居塞而能通,《涣》则以水浮木,故通之极而至于散也。《节》以泽上之水,故居通而能塞,《困》为泽下之水,故塞之极而至于困也。
  徐氏几曰:《睽》者疏而外也,《家人》者亲而内也。
  俞氏琰曰:《涣》、《节》皆有坎水,风以散之则离,泽以潴之则止。
  徐氏在汉曰:外,犹言外之也,非内外之外,以情之亲疏为内外也。
  大壮则止,遯则退也。
  本义 止,谓不进。
  集说郭氏雍曰:壮不知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