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驱邪疾自轻。

  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卷下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部。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之间也。

  卷下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自愈矣。

  卷下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莫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卷下

  针略

  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为针者。勿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凡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

  则知四时五行。五脏顺逆之气。凡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经络。若误伤之。魂魄神志知气失乱。反误人也。学人慎之。(千金)

  卷下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月郭空无治。

  凡乘车来者。须令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可刺之。步行来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若大惊大恐者必俟定其气。乃刺之。(千金)

  卷下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若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素问针刺)

  卷下

  论泻要诀

  神应经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根据此法。俱转毕。

  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许。(谓之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轻提往左转。一二次。欲出针时。令病患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大成)

  卷下

  论补要决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治之。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也。

  今行补法者。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三进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扪其穴。此谓之补法是也。(大成)

  枢扶氏曰。凡补法者。假如此穴合针入五分。须先针入二分。候针下得气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气更针入一分。总共五分止。然后急出针。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针穴孔。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