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膀胱经睛明穴,其穴系藏
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形虽小,根源甚深,斯时宜用清解清散。如穿溃每难
收敛,遂成漏管,以升药条插入提之,一日一换,数十日方收口。内服神效黄 汤,或作为
丸亦可。此证又有溃断眼边弦者,最难收口。
<目录>卷上
<篇名>辨眼胞菌毒眼胞痰核论
属性:眼胞菌毒者,乃脾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成。其患眼胞内生出如菌,头大蒂小,渐长
垂出,甚者眼翻流泪,久则致昏 。治法用软绵纸蘸水,荫于眼胞上少顷,用左手大指甲垫
于患根,右手以披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随用翠云锭磨浓涂之,其血自止。内宜服
凉膈散、清脾饮;若初起时,以清凉丸洗之。
眼胞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
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浓,频涂眼皮,日数浅者,即消;日数深
者,虽不能即消,常常涂之,涂令皮薄,微微剥损,以手指甲挤出如白粉汁即愈。然消散者
多。
<目录>卷上
<篇名>辨鼻渊鼻痔鼻衄论
属性: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久而不愈,即名脑漏。乃风热烁脑
而液下渗,此肾虚之证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烁
金,热极则化为水。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
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肝愈虚,有升无降,有阳
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炙 ,远酒面,以防作
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
,气畅郁舒,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根据相附,脏腑各司乃职,自慎以培其根,药饵以治其
病,间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之长生矣。主治之方,如初起
用苍耳散,久则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麦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酌而用之可也。
鼻痔者,鼻内 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或时缩进,或时垂出,闭塞孔窍,使气不
得宣通。此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夫鼻孔为肺之窍,为呼吸之门户,其气上通于脑,
下行于肺,肺气壅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宜内服辛夷散,或辛夷清肺饮
;外以 砂散逐日点之,渐化为水乃愈。宜慎起居,节饮食,庶不致再发。
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逼血妄行,上乾清道而为衄也。有因六淫之邪,流
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有因过食膏粱积热
而致者。治法∶外因者,以辛凉清润为主,如羚羊、犀角、细生地、石斛、生石膏、知母、
元参、连翘、山栀、丹皮等;内因者,若系肝阳化风上逆,则宜甘咸柔婉,如阿胶、生地、
石决明、天冬、麦冬之属;若肾阴亏损,虚阳浮越者,则以滋潜为主,如六味丸、虎潜丸之
类;其由饮食不节而火盛者,则用和阳消毒,如黄连解毒汤是也。又书谓∶妇人产后,口鼻
有黑气,及见鼻衄为不可治者,何也?盖五脏之华,皆上注于面,凡色红赤者,阳热之生气
也;青黑者,阴寒之绝气也。况口鼻为阳明多血多气之部,而见阴寒惨杀之气,则胃中阳和
之气衰败可知矣;复至鼻衄,则阳亡阴走也;胃绝肺败,阴阳两亡,故不可治。
<目录>卷上
<篇名>辨龙泉疔虎须疔颧骨疔论
属性:夫面部之上,人中之中为龙泉,人中之旁为虎须,面中高骨为颧骨,俱系阳明络脉经行
之地。此三处生疔,俱有轻有重,医者但分轻重治之,不必分彼此之异也。其轻者,多因风
热而结,初起迹如蚊咬,而根盘已经坚肿,恶寒身热,次日头破如一粒椒。外用围药敷之,
顶用白雪丹,以万应膏盖之;间日揭开,顶如僵腐状,以升膏盖之;再间一日揭膏,其坚腐
自落,脓随而出,药用羚羊、地丁、银花、丹皮、知母、连翘、黄连、山栀等类;如火盛热
甚,即用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若不透,即以制蚕、角刺透之;脓泄肿消,总以七日
为期,后即脓尽收口。
其重者,或因于七情内伤,或因于膏粱浓味,醇酒炙 ,五脏蕴
热,邪毒结聚而发。经曰∶膏梁浓味发疔疽。此之谓也。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
深,如钉着骨,痛不可忍,根盘漫肿不透,面目浮肿,或坚肿 红,恶寒身烙热,恶心呕吐
,肢体拘急;三四日后,或口噤如痉,神识模糊,此以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黄疔,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