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萸之酸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而
不上触于阳窍,由是空旷无碍,耳之受声,犹谷之受响,故耳之妙用,全在虚而能受
也。经曰∶耳黑枯燥者是肾惫。(《锦囊》)
陈远公曰∶人有耳疼虽愈,而耳鸣如故者,人以为风火也,仍用祛风散火而鸣
益甚,以手按耳则鸣少息,此阳虚气塞也。法宜补阳为主,兼理肝肾之虚,用发阳通
阴汤以治之。人参、白术、当归、白芥子各二钱,茯苓、黄 、白芍各三钱,熟地
五钱,柴胡一钱,肉桂、甘草各五分,黑荆芥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十
全大补也。(《冰鉴》)
又曰∶人有平居无事,忽耳闻风雨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盛也,谁知心火亢极
乎。凡人心肾交,始能下上清宁以司视听;
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然肾欲交心,心必能受,心欲交肾,肾必能受,始相安
也。倘肾火大旺,心必畏肾之炎,不敢下交于肾矣,均能使两耳之鸣。但心不交于
肾者,耳鸣轻;肾不交于心者,耳鸣重。今闻风雨鼓角,耳鸣之重也,治法欲肾气之
归于心,必使心气仍归于肾,用两归汤主之。麦冬、熟地各一两,丹参、茯神各三
钱,生枣仁五钱,黄连二钱,水煎服,二剂鸣止,四剂不发也。(此凉心之剂,心凉则肾不
畏心之热,药与来归,不必两相引而合也。全是益心滋肾之品,不但心无过燥之虞,而肾且有大润之药。如夫
妇之同心,有鱼水之欢,又何有乖离之戚也哉。)
申斗垣曰∶蝉鸣,乃肝胆之火也,宜龙胆泻肝汤主之。(《启玄》)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耳鸣门主方
属性:\x耳鸣通气法\x
猴姜汁(八钱) 地黄汁(五钱) 白姜汁(三匙)
和匀隔汤煮滚,四朝服完。
又方 黄柏半斤乳浸,晒干炒褐色,研细。酒糊丸桐子大,每早晚白汤送下三钱。
\x止喧丹\x(岐天师)
熟地 生芍药 山茱萸(各三两) 柴胡 黑山栀 白芥子(各三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 水煎服。
耳闭。
石斛(五钱) 荔枝(三十个,连壳、肉、核) 水煎服。
又方 新荷叶为末装枕,枕之。
又方 甘遂为末。包,塞耳内,口含甘草,静卧,自通。
又方
生地黄(水煮四两) 远志肉(甘草汤泡,焙) 石菖蒲(焙,各八钱) 菟丝子(拣净,炒) 生白芍
白茯神(炒,各二两) 益智仁(盐水拌炒,五钱) 酸枣仁(炒,三两) 当归身(酒炒,二两)
干姜炭(江西者三钱)
研细末。炼蜜丸,清晨淡盐汤送下三钱。
气壅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白僵蚕(炒) 广木香(各五分) 荆芥穗 防风(各五钱) 黄连(炒) 片黄芩(酒炒,各三钱)
川芎 羌活(各一钱) 干菊花 木通(各七分)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耳根毒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根毒,在耳根,结核状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痛,属足少阳胆经,
兼三焦风热所致。(《准绳》)
\r耳根毒\p04-a41a79.bmp\r
胡公弼曰∶耳根毒受在心肾,怒气伤心,流滞肝经,风热壅聚而成也。(《青囊》)
冯鲁瞻曰∶耳根及牙床肿痛者,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也。当用清胃
辛凉而散之;实热甚者,酒蒸大黄微利之。(《锦囊》)
《心法》曰∶耳根毒,生耳垂后偏上缝中。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首疽门主论
属性:申斗垣曰∶首疽,生于耳傍 脉、翳风二穴,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憎寒
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可治;如黑稀水发渴及两左右双疽者死。此毒之
甚者也。(《启玄》)
\r首疽\p04-a41a80.bmp\r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杼疽门主论
属性:\r杼疽\p04-a41a81.bmp\r
《鬼遗方》曰∶杼疽发发中须内及两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脓,色黑如豆豉,或见血者死。
王肯堂曰∶杼疽生颈上两耳后,初不甚肿,但痛痒不时,而出清水,渐渐长大
如玳瑁斑点者是也。亦名化骨疮。若过时溃烂,日久出骨者大恶之证。此证多生于
积郁之人,七恶多见,犯禁者不治。(《准绳》)
申斗垣曰∶杼疽,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耳下天牖、翳风二穴之旁,六
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泡渐长大,蚀肉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