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白水煎服。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太阴发门主论

属性:《正宗》曰∶太阴发,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发于眼梢脸上瞳子穴,(在目外 五分。)
赤肿有脓知痛者生;大渴闷乱,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尽则死矣。
\r太阴发\p04-a41a53.bmp\r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眼胞菌毒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经蕴热凝结而成也。其患眼胞内生出如菌,头大蒂小,
渐长垂出,甚者眼翻流泪,亦致昏蒙。治法∶用软绵纸蘸水荫之眼胞上,少倾用左
手大指甲垫于患根,右手以披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随用翠云锭磨浓涂之,其
血自止。(《正宗》)
又曰∶宜内服凉膈散、清脾饮。
《心法》曰∶此证初如菌形,头大蒂小,黄亮水 ,亦有头小蒂大者,渐长垂出,坚
凝不痛;有缠绵经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成。初起宜清
凉圆洗,即消。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眼胞菌毒门主方

属性:\x清凉圆\x
当归尾 赤芍 石菖蒲(各二钱) 羌活(五分) 地肤子 川连 生杏仁(各一钱) 胆矾(二分)
共研粗末,以大红绸包扎如缨桃大,滚水浸泡,乘热蘸洗。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眼胞痰核门主论

属性:《心法》曰∶眼胞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
之移动,皮色如常,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浓,频涂眼
皮,日数浅者即消,日数深者,虽不能即消,常常涂之。涂令皮薄,微微剥损,以
手指甲挤出如白粉汁,即消。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眼丹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眼丹乃脾经有风,胃经多热,共结为肿。风多者则浮肿易消,热甚
者则坚肿难散,宜如意金黄散敷之。脓成即以针针之,迟则眼头自破,此乃睛明穴,
内空难敛,成漏者多,以致变为漏睛疮,久则损明。(《正宗》)
申斗垣曰∶眼胞属脾胃,谓之肉轮。如赤肿甚,不作脓者,名曰眼丹。(《启玄》)
胡公弼曰∶上下眼丹,虽小儿脾胃部位,其实心经受毒,热传脾胃,热毒升上,
血气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
李东垣曰∶凡眼丹赤肿作痒,痒后作痛,不治则成脓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
炒盐隔纸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肿突下垂,不能视物者,偏于风盛也,浮肿易消;若 红色
紫,坚硬者,偏于热盛也,肿硬难消。
\r上眼丹下眼丹\p04-a41a54.bmp\r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眼丹门主方

属性:验方 水调银朱敷之,自消。
又方(窦太师)
皂矾(五钱) 大粉草(二两)
同熬浓膏,加冰片少许,用鸭毛蘸润眼眶上。
又方 精猪肉切片如指甲大,用井水漂去其血,贴患处,不时易之。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漏睛疮门主论

属性:窦汉卿曰∶夫漏睛疮者,肝脏毒瓦斯,小
肠邪风,外攻肾端,灌于瞳人。初生疼痛,渐成脓水,其色如泔,日久睛昏,气败肝
绝,难救之证。外用当归、地骨皮、黄连煎汤温洗。
《治方关要》云∶惟补肾宣肝为主。
《心法》曰∶此证生于目大 ,由肝热风湿,病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其
穴系藏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热虽小,根源甚深,溃后出粘白脓
者顺,出青黑脓者险。若疮口过出泪液,以致目内干涩者,收敛更迟,若溃断眼边弦者不治。
《秘笈》云∶此证皆因膀胱积热,深邪伏而不散,积久必溃,病始外见。目内
穴属膀胱,开窍如针,按之则浸浸脓出,视物微昏, 隐涩,宜服神效黄 汤。久
病不愈者,用乌金膏,以米糕和为条,晒干,插入窍内,每日换二次,化去白管,则
肌肉自生,脓自止矣。随以黄 汤为丸服之。



<目录>卷十\正面头面部

<篇名>漏睛疮门主方

属性:\x乌金膏\x 治诸般外障风痒,血缕 疮, 肉攀睛,鸡冠蚬肉,漏睛疮。
晋矾(即明矾,一两) 米醋(自造红香者佳,一碗半)
共入铜锅内,文武火熬干。如湿,翻调焙干,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