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壮一易矣。后四五日,
用翠霞锭子 入疮内,使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补接之剂,调
理则瘥矣。
《元戎》曰∶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
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
及其溃所以不痛,其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
《精要》曰∶脑为诸阳所会,颈项近咽喉,肾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刘河间灸刺法谓∶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 穴远近,从背出者,当
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在足小指外铡,去爪甲角如韭叶大。)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束骨(在
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委中(在 中央、约纹中动脉。)从鬓出者,当
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临泣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阳辅(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
陷中。)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
间陷中。)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冲阳(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骨三寸。)解谷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从脑出者,则唯绝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详见《痈疽灸经》。
刘宗浓曰∶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
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两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
内托之药,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
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
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粒,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
换用之。插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
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证,至灸冷疮,
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转生他病之患也。
经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
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锁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腠,
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营卫不养,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
大寒,留于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盖此义也。(灸漏疮论)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胜于用药,盖使毒瓦斯外泄,譬诸盗入人家,当开
门逐之,不然则入室为害矣。凡疮初发一二日,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浓,贴疽
顶,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壮一易蒜,疮溃则贴神异膏,如此则疮不开,大肉不坏,疮
口易敛,一举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头顶见疽,则不可用此法。(《五府极观碑》载)
伍氏曰∶凡用蒜饼灸者。盖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疽,假火势以行药力也。有
只用艾柱灸者,此可施于顽疽痼发之类,凡赤肿紫黑,毒甚者,须以蒜艾同灸为妙。
张景岳曰∶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宜
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然又有孙道人神仙熏照方,其
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缓,邪深经远,而气有不达,灸之为良;若毒邪炽盛,其势
猛急而垂危者,则宜用熏照方,更胜于灸也。
冯鲁瞻曰∶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杵烂炙热,敷患上,冷则易
之;或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锦囊》)
张仲景曰∶凡人一见背有疮口外现者,不可小视之,急用蒜切片一分浓,贴在疮
口上,用艾火烧之。痛者烧之不痛,不痛者烧之知痛而止,且不可不痛而止也。此
法最妙,世人不识,而我特表而出之,以治发背之初起者。盖一经灸之,则毒虽火
化,以火攻火,又何疑焉?愿世医留意。
《心法》云∶灸乃开结破硬之法,倘有一点白粒如粟米起,四围微肿如钱,盒饭
于米粒上,着艾火十四五壮。三日内灸者,只灸成疮而散;三日外者,其肿渐少,宜
多灸之;或灸火着处,则结热可伸,灸处先溃,则毒势分减,庶免展开,不致下陷,
及坏筋骨,伤气血也。所谓灸至不痛者,谓着皮肉未坏处则痛,火至着毒处则不痛,必
令火气至着毒处方止;所谓灸至痛者,谓初着毒处不痛,至好肉则痛,必令火气至
好肉方止。畏灸者,或用独蒜瓣,或豆豉饼,或椒、姜、盐捣烂,捏作饼子,如当
三钱浓,铺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