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目录>卷六

<篇名>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

属性:一切痈疽,须分是何部位,属何经络,用何药向导,施治庶易于奏效也。
太阳∶上羌活,下黄柏。阳明∶上白芷、升麻,下石膏。少阳∶上柴胡,下青
皮。太阴∶上桔梗,下白芍。厥阴∶上柴胡,下青皮。少阴∶上独活,下知母。
蒋示吉曰∶用药引经,庶药力直攻患处,如太阳用防风、羌活,阳明用白芷、升
麻,少阳用柴胡,太阴用白芍、升麻,少阴用独活,厥阴用柴胡、青皮,佐之以桂。
随经者,引经必要之药也。引者,导引也,引领也。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
兵强将勇,不能取胜,如贼入无抵,脚不能入其巢穴,叩之箱篑,此理也。故用引
经药,不可不知。太阳经疮疽,生于巅顶之上,必用羌活、 本、麻黄,在下黄柏。
少阳经耳前上用升麻、柴胡,下用柴胡、连翘。阳明经面上用葛根、白芷、黄芩,下
用花粉。太阴经中府、云门、尺泽,上用条芩、连翘,下则箕门、血海,用苍术、防
己。少阴经少冲、少海,上用细辛,下涌泉、照海,用知母。厥阴经中冲、内泽,上
用川芎、菖蒲,下大敦、曲泉,柴胡之类。上则言其手经,下则言其足经,当察其此。



<目录>卷六

<篇名>痈疽危险部位

属性:《灵枢》曰∶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即足肚。)背(三)、五脏俞(四)、项(五),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王海藏曰∶脑、颐、须、鬓,亦为痈疽必死之处也。
《鬼遗方》云∶不可患痈疽者七处∶眼后虚处一,颐接骨处二,耳门前后、车骨接
处(三),阴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四),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五),颔骨下,近耳后虚处
(六),鼻骨中(七),并能害人,但以诸法疗之,或有得瘥,惟眼后虚处最险。
蒋示吉曰∶险恶疮生背上有九处∶入发际为玉枕,又为舌本(一),颈项节(二),第三
椎为崇骨(三),第四大椎为五脏(四),第五椎脊骨两旁肺俞(五),第六夹脊两旁,脾俞及肝俞
(六),第七脊骨两旁肾俞(七),第八后心对鸠尾(八,鸠尾,即心盖骨。)鸠尾骨穴(九)。
又曰∶正面有六处∶喉骨为垂膺(一),当胸为神舍(二),心鸠尾(即心盖骨,三,)两乳穴(四),
脐中为神阙(五),脐下二寸,为阳屈曲间(六)。
又曰∶侧面有三处∶耳下近耳后,牙车尖缺陷中,为喉脉(一),当膊下为肩骨(二),承
山上三寸, 肠(三)。
又曰∶忌生恶毒部位∶脑、伏兔、髭、腓 、鬓、背、颐、项、迎香、瞳子 、舌、
五脏俞,患则多险。



<目录>卷六

<篇名>脾胃虚实传变论

属性:《五脏别论篇》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
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而输泻者也。所
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
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也。《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器。九
窍者,五脏之官也,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
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
口成寸,以决生死。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
之所生,本于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度,勿
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
以精,谨道如法,是有天命。《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
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
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
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
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
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