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
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以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
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而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
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
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
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
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
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等证,而但知清凉攻邪败毒,则无有不死,急当四逆、八味、
回阳汤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原,但使元气渐复,则热必退藏而病自
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
东垣曰∶面赤目赤,烦躁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者,此无根之火也。以姜
附汤加人参主之。
仲景曰∶治少阴证,面赤者,以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外台秘要》曰∶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目录>卷六

<篇名>论阴阳法

属性: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
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
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
为阳,静为阴;高耸为阳,平塌为阴; 肿为阳,灰白为阴,收束为阳,散漫为阴;
疼痛为阳,麻木为阴;有脓为阳,无脓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
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
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
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
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
中之大法。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阴,疑似之间,须辨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
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
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
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
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原?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
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必亡阳,而万物
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其在人生,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之元气
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
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
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
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
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于此。经曰∶得神
者昌,失神者亡,即此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伐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
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着,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
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乎!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
与之共谈斯道哉!
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阳为生
之本,阴实死之基,故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迁,分阳未尽则不死。华元化曰∶得
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
不可忽也。曩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戕此阳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
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然尚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阴虚火动之论,
制补阴大补等丸,俱以知柏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
返,后习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谓非轩岐
之魔乎!非敢诽谤先辈,实冀夫尽洗积陋,以苏生民之厄耳。



<目录>卷六

<篇名>论疮疡分五方治法不同

属性:经曰∶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之土产浓薄,居处高下,风寒暑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