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
为痈,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治。初觉宜清
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痴,当酌轻重顺逆而审治之。
《发挥》曰∶大抵发背、脑疽、脱疽,肿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可治;若
黑若紫,则火极似水之象,乃其肾水已竭,精气枯涸也,决不治。又骨髓不枯,脏腑
不败者,可治;若老弱患此,疮头不起,或
肿硬色夭,坚如牛领之皮,脉更涩,此精气已绝矣,不可治,或不待溃而死,有溃
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
《后汉・律历志》∶惊蛰晷长八尺二寸,未当至而至,多病痈疽胫肿。
蒋示吉曰∶夫虚极传变,惊悸怔忡,牙关紧闭,而卧不宁,或发热恶寒作渴,自
汗盗汗,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俱恶证也。(《说约》)
又曰∶根脚赤晕,口不收,此余毒未尽之故。
又曰∶脓少肉白,肉不长,此停住寒邪之过。
又曰∶破伤风,皆因风袭,破伤湿亦为湿侵。
又曰∶初起宜肿不宜痒,溃后作痒是长肉;溃后宜痒不宜痛,初起不痛是纯阴。
又曰∶不痛大痛非佳兆,或麻或痒最难医。
又曰∶饮食不化脾虚,饮食不思胃弱。
陈实功曰∶夫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浅,因
病原于阳分中,盖阳气轻清,浮而高起,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诚为不伤筋骨易治
之证。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禀于阴
分中,盖阴血重浊,性质多沉,故为伤筋蚀骨难治之证也。凡年壮气血胜毒则顺,年
老毒胜气血则险。七情六欲发则为疽,为痰核、瘿瘤之类。七情者,喜伤心,怒伤
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于魂魄,恐伤肾,惊伤胆。六欲者,耳聪声音,眼观物
色,鼻闻香气,舌贪滋味,心帷天地,意握万方。诸病诸疮,皆由于此等之情欲也。
六淫之气发则为痈,为风癣疥癞之类。六淫者,风为四时不正,浩荡肃杀之气,发
而最能中人。寒乃节候不调,疾风豪雨,冰雪严寒所伤,或口贪生冷之物。暑因亢
酷日,烁火流金,湿热熏蒸而中。湿从坐卧久阴卑湿之地,或身骤临风雨潮气所侵。
燥为阴虚内热,消烁津液,不能滋润脏腑,以致皮肤枯槁便干,为燥火生于心绪烦扰、
醇酒膏粱、房欲不闲所动,邪气客于脏腑经络关节之内,积袭日久,或待内伤,或
因外感邪气,触而发之也。又有膏粱浓味,醇酒肥鲜炙 ,爽口快心,罔顾销阴烁脏,
兴阳涩精,取之快意于一时,不觉阴销。平日大疮恶毒,多起于膏粱,不生于黎藿。但
凡患痈疽,未有不先伤五脏,而后发之者,当辨阴阳顺逆治之。总之疮疡漫肿难治,
肿易愈,漫肿者肉肿疮不肿, 肿者疮肿肉不肿,顺证根脚鲜明,险证四围平塌。经
曰∶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此之谓也。(《正宗》)
冯鲁瞻曰∶痈疽之疾,多生膏粱炙 嗜欲之人,虚邪热毒煎熬气血而成。痈者,
壅也,壅滞于阳络也,大而高起,属于阳,其脉浮数,故多由于六腑。疽者,沮也,沮
伏于阴经也,平而内发,属于阴,其脉沉数,故多由于五脏。疖者,如错疖之结着
也。疮者,毒之总名也。经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夫诸疮之中,即惟背疽疔疮最
为急证,次莫如脑疽、肠痈、喉痈,亦其急者也。(《锦囊》)
又曰∶夫人之疮肿,因内热外虚,为风湿之所乘。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
虚则肤腠开,而风湿所乘,且脾虚而内热,即生疮也。肿者,由寒热之毒瓦斯客于经络,
使血涩而不通,壅结成肿;风邪内作者,无头无根,气血相搏者,有头有根;壅结盛
而热胜血,则为脓矣。其毒小者,气血自然能溃能收,不必忧治;大而重者,血气
恐难任之,必假药力佐助气血,以为营运逐毒之本。
又曰∶夫痈疽皆由膏粱之家,湿热气逆所结,且多犯肥白之人,气居于表,中
气必虚者。初起即以凉血活血,散结解毒,大剂连进,内外夹攻,务使消散;即势大
毒盛,一时不能散尽,亦必十消七八,以免后来口舌生疮,内攻之患,纵使溃脓,保
无大害。若失于救治,则热毒内陷,其膜必坏,多致凶危。然书云∶五发痈疽者,谓
发背、发脑、发鬓、发眉、发颐是也。但人之一身,血气稍有壅聚,莫不随所而至,
岂特此五者而已。发背者,乃五脏风热,六腑邪毒,贯于筋骨之间,发于经络之内,外
虽如钱,里可着拳,慎勿忽略。若初起红肿高起者,则易;阴塌平陷者,则难。至
于发脑、发眉、发鬓、发颐,地位不同,总因伏阳结滞,邪毒上壅,随其经络而发。气
血旺者,受毒则轻,气血衰者,每因致危。然云毒者,即气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