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
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实为难辨之证,要识其真者,气急而短促是也。
仲景曰∶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主之。
《入门》曰∶气短者,呼吸不相接续是也。有结肿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风湿相搏者,有素弱气虚者,大
抵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
东垣曰∶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补之。
《入门》曰∶气散则中虚,倦怠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宜调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
《脉经》曰∶寸口脉沉,胸中气短。
少气
《纲目》曰∶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
《灵枢》曰∶肺藏气,气不足则息微少气。
又曰∶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又曰∶肾主气,肾虚则少气乏言,吸
吸骨酸,懈惰不能动。
又曰∶膻中为气之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
《内经》曰∶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也。宜生脉散。
易老曰∶真气虚弱,脉弱懒语,宜四君子汤、参 益气丸。
东垣曰∶内伤脾胃,致中气虚少,宜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
《活人心法》曰∶气虚发热,百脉摇动,有如虫行,相火自足上升,心常烦悸,头重脑闷,黄 二钱,人
参、甘草各一钱,当归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黄 汤,乃清和调匀,镇定之剂也。
气痛
《入门》曰∶人身元气与血循环,被横行脏腑之间,而为疼痛,积聚 癖,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
等证。多因七情饮食,郁为痰饮,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辛寒降火除根。气滞上焦为心胸痞
痛,宜枳橘汤。气滞中焦为腹胁刺痛,宜木香破气散。气滞下焦为腰痛疝瘕,宜四磨汤。气滞于外,则周身刺
痛,或浮肿,宜木香流气饮。
气逆
《灵枢》曰∶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对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为太 。 与闷同。故气乱于心,则喘心密默,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
肠胃,则为霍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入门》曰∶气逆者,气自腹中时上冲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
又曰∶气之上逆,属阳,无寒之理,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
《入门》曰∶散火之法,必先破气,气降则火自降矣。
气郁
丹溪曰∶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七情,或感六气,或因饮食,以故津液不行,清浊相干,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气为之郁,或痞或痛。
《正传》曰∶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故气郁之病,多兼浮肿胀满。
《入门》曰∶郁者,病结不散也。交感丹治诸气郁滞,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
不思饮食,面黄形羸,胸膈痞闷诸证神效,大能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长流水浸三日,取炒茯神四两,捣末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以二陈汤送下。
气不足生病
《灵枢》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
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为痿蹶心 。
又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入门》曰∶七情总发于一心,七气总隶于一气,气,阳也,动则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积分治之,
大概气虚,四君子汤,气实,小乌沉汤,火多合黄连解毒汤,痰多合二陈汤,积多合平胃散。
丹溪曰∶久患气证,气不归元,久服药无效者,破故纸为君。(破故纸炒一两,茴香炒、乳香各五钱为
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五十丸。)
方氏曰∶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盖肺主气,肾藏气,青木香圆、木香顺气丸皆用破
故纸,所以使气升降,而归于肾脏也。
《入门》曰∶气病通用二陈汤。(上焦气滞加枳壳、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气滞加浓朴、枳实、三棱、
蓬术。下焦气滞加青皮、木香、槟榔。气痛加枳壳。气实加乌药、香附。气虚加参、术、木香。)
丹溪曰∶治上升之气,用芩、连、栀子、香附。
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气,着而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
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
又曰∶气郁须用川芎、香附、栀子、芩、连。
又曰∶木香行中下焦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泄卫气。槟榔泄至高之气。藿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