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经曰∶足阳明胃经。
又曰∶是经常多气多血。
又曰∶辰时气血注于胃。
又曰∶胃为水谷之海。
《灵枢》曰∶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
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又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脏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
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又曰∶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
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而无病矣。
《入门》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
道乃行;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得尽天年。
《灵枢》曰∶ H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又曰∶胃为之海,广骸大颈胀胸,五谷乃容。
又曰∶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松者胃薄;肉 小而松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裸累者胃急;肉
多小裸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又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
又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又曰∶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多赤。
又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坚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东垣曰∶胃伤之证,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
惰嗜卧,常多自利。
又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
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又曰∶胃病治法,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澄心息虑,从容以待真气之复常也。
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又曰∶胃为足阳明,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又曰∶呕吐血,成盆成碗者,属胃经。
又曰∶牙宣出血,属胃肾虚火。
《丹心》曰∶人无根本,水食为命,盖脾胃属土,主纳水谷,人之根本也。
《回春》曰∶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
《必用》曰∶胃实宜平胃散。虚宜补中益气汤。不进饮食,宜养胃进食汤。(苍术、白术、人参各一钱,
陈皮、浓朴、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曲、麦芽各五分,姜枣引或蜜丸,米饮下二钱。)
《脉经》曰∶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太乙真人曰∶美饮食,养胃气。
吐出多者为吐血。
又曰∶胃者,仓廪之官,布养四脏,故五脏皆禀气于胃,乃五脏之本。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
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
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东垣治内伤,主于脾胃,其谓脾司转运之职,胃为受气,营养于身,是平人也。若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容纳而诸病生矣。
丹溪云∶百病先观胃气何如。
经曰∶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又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又曰∶胃疟者,令人疸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又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
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
孙真人曰∶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又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 音亦。)
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又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又曰∶胃为之市,水谷所归,五味所入,如市之杂也。
《太素》曰∶胃者,太仓也。胃之五窍,(谓咽、胃、大肠、小肠、膀胱也。)闾里门户也。
经曰∶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
络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
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
下即胃上口,贲门是也。水谷自此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