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理,可以通一毕万。且如眼神,尤宜细察。再读《伤寒》、《金匮》,则尽知之。
<目录>第一集·认症法<篇名>闻声别证属性:唐容川曰∶声音之道,微妙难通,故闻而知之谓之神。
经云∶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 为歌,在变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
唐容川曰∶人能本宫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以参求五气之邪,则思过半矣。西人审病,至于察尿之味,
亦云苦矣。只因于声色气味,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经云∶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言语善恶不 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唐容川曰∶经意甚明,盖即闻声而知其神与气焉。
经云∶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唐容川曰∶此数语系《金匮》文,寂寂然,不欲语,属三阴经。喜惊呼,则又属厥阴经。病入三阴,厥阳主筋 骨间病,知其病在下焦。声出不彻,声不扬也,胸中大气不转,出入艰滞,知 其病在中焦,胸膈间。啾啾然,细而长,声自下焦阴分,缘足太阳而上达于颠顶,故知其病在头中。
唐容川曰∶按声气根于肾中,上于胸膈,出于肺管,达于鼻,转于舌,辨于唇。或气虚而音微,或机停 而语謇,或膈间有滞而气碍,或鼻间有违而音乖,散见各书,细心人当自领取,非楮墨所能尽也。
<目录>第一集·认症法<篇名>凡死证辨属性:夏禹铸曰∶前辈有死症诀,然于中治之,却有不死者,不可弃而不治。大敦无脉是弱症,属不足。直视摇头 是风证,属有余。二者相兼,却无此理;倘有相兼,不治症也;如止有一,断非死症。鱼口自动,忽作鸦声,此脾 有痰,而肝有风,若祛风化痰,似非死证。蛔虫尽出、不加烧热、补肝即安,亦非死症。面黄四肢肿,若黄有宝 色,补脾行气自消,却非死证。至于鼻孔黑燥,兼以肚大青筋,手抱头上,兼以发似油淋,囟门肿起,忽陷成坑,
只犯一宗,犹非死症;若并见之,必死无疑。
<目录>第二集·推拿法<篇名>推拿代药赋属性:夏禹铸曰∶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何 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柏 连翘。大指脾面旋推,味是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 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参术无差。食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咳,效争五味冬花。精 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俞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五指节 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足拿大敦鞋带,实定掣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
涌泉左揉,类夫砂仁藿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霄十五,不啻仙丹。病知 表里虚实,推拿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代药五十八言,自古无人道及。虽无格致之功,
却是透宗之赋。
涂蔚生曰∶此赋为推拿治病之概略,颇关紧要。学人必须记忆纯熟,方可胸有成竹,不致误用。
<目录>第二集·推拿法<篇名>指纹属性:陈飞霞曰∶幼科指纹,总无正论,且游移不定,莫可稽驳。有谓不必用者,有用而至于怪诞不经,诬民惑世 者,是皆未明纹 中之理,所以有用不用之殊议。请以一得之愚,聊发其要。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按《内经》十二 经络,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此即指纹是也。明如景岳,犹谓此纹为手阳明 浮脉。不知手太阴经起于中府,而终大拇指之少商;手阳明经起于食指商阳,两不相值,若无此旁支交通营卫,
不几令太阴阳明表里断绝乎。况此脉可诊,人所不知。其迟数代促,与太渊一毫无异,但脉体差小,由旁支也。
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轻气重命危,虽未必 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
涂蔚生曰∶十二经皆有动脉,非独阳明太阴为然。如足阳明之趺阳,足少阴之太溪,皆以动脉之所在,古人 以之遍诊病症。取太渊以诊大人者,以其肺为华盖,会朝百脉也。取三关以诊小儿者,以其太渊细小,脉形未 全,不如三关之明了以视也。执定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为解、以三关之指纹、即太渊之支出者,似乎过拘,而尚为 精确之谈也。独针灸所谓之足厥阴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动脉处,遍寻细审,毫未见其动脉焉。余曾访问多人,
令其细为审察,亦云无有。不知此穴此脉,究在何处?想古人审脉定穴,未必敢从意断,当阙以待考。
<目录>第二集·推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