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3-外科大成-第5页

。根高顶又高。八十寿还饶。 肿易腐烂。任大终 无恙。疮高热 疼。虽苦必然生。疮软无神气。应补方为益。肉肿疮不肿。必竟生疑恐。脓秽不进食。泄泻 黄泉客。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绵溃不腐烂。内怕葡萄嵌。仰卧不知疼。阴症命难生。腐尽有败气。笑 里终生祟。根散疮平塌。神仙无治法。久病目露神。必竟命难存。面忽似涂脂。十日后分离。败中有红肉。
虽重生门路。新肉如板片。不食终须变。手足皮枯槁。血败生难保。唇白眼无神。腹胀泻将倾。腌气不 气。虽重多生意。眼眶黑气浓。痈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终为福。疮热身微热。轻病何须说。生死此 中求。片言一可决。
<目录>卷一\总论部<篇名>察形色顺逆法属性:凡阅人之病。必先视其形色。而后与脉病相参。诚识于始。以决其终。百无一失矣。曷言之。阴病见阳色。
腮颧红鲜。阳病见阴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又身热脉细。唇吻反青。目珠直视者死。面如涂脂。色若 土黄、油腻、黑气涂抹者死。唇舌干焦。鼻生烟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身形缩小者死。喘 粗气短。鼻 睛露。语言谵妄者死。循衣摸床。遗尿失禁。撮空者死。头低项软。眼视无神。吸吸短气者死。
皮破无血 肉绽烂班。麻木不知痛庠者死。齿黄色如煮豆。唇白反理无纹。耳黑枯焦不听。人中缩而坦 平。口张气出无回闭。鼻煽相随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胶而坚凝。出血红如肺色。指甲弯而滞青。
神昏神浮。神乱神离。缁衣生满面。黑气惨天庭。逢之都没命。法在此中评。
<目录>卷一\总论部<篇名>内消内托法属性:\x内消\x 消者、减也。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剂。必分之以虚实。如脉症俱实者。
汗利之。脉症俱虚者。滋补之。次分部位。佐以引经消毒之药。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再如热渴 便闭。邪在里也。则疏导之。寒热 痛。邪在表也。则发散之。无表里症。邪在经也。则和解之。
\x内托\x 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坚肿不赤。或不痛大痛。或得脓根散。
或脓少脓清。或疮口不合者。皆气血虚也。主以大补。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郁滞。或加以温热。御其 风寒。如托里消毒散。随时加减之。候脓出肿消腐净。用参、 、归、术、大补之。甚加附子。使气血滋茂。则新 肉易生。是为内托也。又云。治痈以寒。是为内消。治疽以热。是为内托。内消内托。乃正治从治之义也。
<目录>卷一\总论部<篇名>虚实症治法属性:肿溃诸症。须辨虚实。随行补泻。若或稍差。关系甚大。假如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软慢脓 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食少呕吐。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 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胀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渴身热。
脉大神昏者。悉脏腑之实也。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肿 高色赤。寒热疼痛。脓稠壮热。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喉舌生疮。烦渴饮冷。睡 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便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 了。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虚也。 肿痛甚。日久不溃。寒热往来。二便淋秘。心神烦闷者。
邪气虚也。又曰。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诸庠为虚。诸痛为实。脉微细软者为虚。洪大而数者为实 也。脉症俱虚。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脉症俱实。实则泻之。导其气。疏利也。脉症俱缓。缓则治本。用 平和之药。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如肿高 痛者。神授卫生散解之。次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
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宜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 敛。脾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姜、附。晡热内热。阴 血虚也。宜四物汤。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宜六君子汤。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宜六味 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宜补中益气 汤。加五味、麦冬。欲呕食少。脾胃虚也。宜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小腹 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山药、山茱萸。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
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宜加减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宜先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或泥于气质素实。或为有痰勿服补剂。
或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等药。致使听补不偿听损。多致有误。殊不究疮疡之作。缘阴阳已亏。脓血 既泻。元气已惫。斯时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