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3-外科大成-第47页

未经发散者。用绀珠丹汗之。次用滋阴清湿 等药。 肿便闭者。服神授卫生散。己成者托里消毒散。去桔梗。加泽泻、穿山甲。外用如意金黄散。葱汤 和蜜调敷。坚硬无脓。紫色作烂。欲外腐也。蟾酥锭为末。掺之。膏盖。服滋阴药。俟腐脱。搽红黑二膏。如余 肿俱消。唯一处不消。欲作脓也。托里消毒散倍用皂角刺透之。脓热作胀针之。以免遍溃其囊。法以油 头绳扎住肾子。开海底穴。脓出自尽。服十全大补汤加牛膝、丹皮。脓出而仍肿痛者。热未解也。托里消 毒散加胆草、栀子、柴胡。余肿俱退。只一条不消者。肝虚也。六味地黄丸去茯苓加五味子。兼补中益气 汤加茯苓。口干便数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因膀胱酒毒所乘者。六味地黄丸料加车前子、牛膝。内热 晡热肝虚也。四物汤加参、术。体倦食少者脾虚也。补中益气汤。脓水清稀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久 而不敛者。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子。外兼豆豉饼灸之。睾丸悬露者。杉木灰托之。紫苏叶包之。或莹珠膏 代之。内外得法。旬日可瘥。若攻其毒。则阴道愈虚。投淡渗之药。则真阴愈损。虽少壮者。多成痼疾。况虚 弱者乎。更误作疝治。投以热药。必难收敛。以至脓清脉大者不治。
囊痈与疝气相类。但痈则阴囊红肿热痛。内热口干。小便赤涩。若疝则小腹痛牵引肾子。少热多寒。好 饮热汤为异耳。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为异耳。宜以针引去水气则安。
内服本门之药。不作。
忽然囊红发热。阴子一大一小。状若伤寒。其发迅速者。卵子瘟也。宜灸肩尖穴。七壮或九壮。即愈。患左 灸右。患右灸左。取穴法。立棍一条。伸手扶棍。以手与肩平为则。则肩上有窝。窝即穴也。
囊内睾丸上。忽然突出一点。坚硬如箸头。疼痛异常。身发寒热者。暗疔也。(治见疔门)
因患痔漏久而串及于囊者。肾囊漏也。(治见漏门)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前属性:\x清肝渗湿汤\x 治囊痈。发热肿痛。小水不利者。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胆草(炒黑) 栀子 花粉 黄芩(各一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前属性:六味地黄丸 绀珠丹 神授卫生散 托里消毒散 如意金黄散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莹珠膏(俱见首卷)
蟾酥条(即蟾酥丸见疔门)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前属性:肾囊风者。阴囊作痒。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由肝经风湿所致。宜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蒜豉丸 服之。蛇床子汤熏洗之。
\x龙胆泻肝汤\x 治囊风湿痒。及阴肿淋涩等症。
胆草(用柴胡拌炒) 黄连(用吴茱萸拌炒) 余如常法。(见疳疮门)
\x蒜豉丸\x 治阴汗湿痒。
淡豆豉为末。煨大蒜捣和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红枣灯心汤送下。
\x蛇床子汤\x 囊风疙瘩作痒。搔之作痛。
蛇床子 威灵仙 归尾 苦参(各五钱)
水煎。熏洗。一加白矾。一用茄科煎洗。一用温醋洗。一用姜汤洗。
\x野狼毒膏\x 治前症。并一切痒疮。
野狼毒 槟榔 硫黄 文蛤 川椒 枯矾 蛇床子 大风子(各三钱)
为末。用香油一大盏。前滚。入皮硝三钱。再煎滚。下公猪胆汁一个和匀。调前药。擦患处。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前属性:肾脏风疮。即肾囊风也。以其久之则有耳鸣、目痒、鼻赤、齿浮、手叉白色等症。及上攻下注。遍体生疮。宜 三因四生散。
\x三因四生散\x 戴院使云。前症因精气不调。袭风所致。
白附子 白蒺藜(炒去刺) 黄 (蜜炙) 羌活(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或用猪腰子剖开。掺药加盐。煨熟食之。
妇人血风疮。亦验。
\x青苋膏\x 治前症。并妇人脐下连二阴生疮。状如马刀。痛出黄汁。食减身浮。二便涩滞。由中下二焦风 热所致。若热气不出。当作内痔肠痈。
马齿苋四两。研烂。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之。稍干再换。消肿止痛退热。立验。内再服八正散。尤佳。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肩部属性:\x经络\x 肩之上廉属手足少阳经。前廉属手阳明经。后廉属手太阳经。
\x肩疽\x 生于肩。肿赤引背。灵枢为 痈。甚连脑胁。治宜汗之。须汗。出至足无害。四五日内逆。KT 之。一 灸会宗穴三七壮。甚者灸肩真穴七壮。
\x肩痈\x 生肩外垂骨两接骨处。恐脓深彻骨。虑伤筋脉拘挛。宜缓筋之药饵之。
\x过肩疽\x 肿发两肩及两膊连胛骨者。一名干疽。一名丁疽。令人寒战口噤。身热不赤。此手足三阳交 会之所由。风袭热郁所致。十日可刺。无血者死。
\x太阴疽\x 生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