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3-外科大成-第34页

四斤。脓自涌出。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背部属性:初起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则毒随火散矣。再不痛 者。则明灸之。此未溃以前。皆可灸也。顶用玄珠膏涂之。四畔用敷药围之。换药时用文蛤汤洗之。
初起 赤肿痛。其头如黍如脓泡。五六日间则出头十数粒。渐渐增添者。此阳症也。用贝叶膏贴之。日 夜频换十数次。其脓自出。痛自减。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始终只此一药。可以收功。如元气虚者。或 见别症。再兼托里。
初起不红肿。烦躁闷痛。积久不溃。五七日后。疮头无数。按之流血无脓。再久之其头成片。共烂一疮。其 色紫黯。其毒内攻。此阴症难疗。顶涂玄珠膏。内兼托里。如不应。急宜温补。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脓胀痛。
为膜隔不得出者。用针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猪蹄汤洗之。脓稠或痛。饮食如常。瘀腐自脱者。用 消毒与托里兼服之。外贴贝叶膏。脓不稠不稀。微痛。饮食不甘。瘀腐化迟者。用托里药。外以桑柴火烘 之。脓清而稀。疮不痛。瘀不腐者。宜大补以回其阳。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处。皮里有筋一层。外皮虽溃。而内脓不出。令人胀痛。气血转虚。变症百出。急用针通。内 兼托里。若待自溃。多致不救。所谓热毒中隔。内外不通。不行针灸。药无全功也。此症非气血壮实者。未 见其能自溃也。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背部属性: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视其形坚色紫。头如螺子之多。坚长尺余。根横半背。喜其弓肿。光亮热痛。
脉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致。随用照法其所舍螺子。尽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钟许。以葱汤洗 净。涂玄珠膏。再以黑膏盖之。四围肿处。用敷药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尽。深入寸余。换搽绛珠膏。日渐 日长。但因其性嗜酒。两月后新肉虽平。娇嫩而不能结皮完口。将嫩肉尽行剪去。用膏贴数日。待肉老 平。用珍珠散结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红半肿。微热微痛。生于背心之下。肾俞之上。高低平等。广开八寸。根脚 泛肿。色若水喷。顶陷无神。似腐非腐。脉浮而大。重按而虚。此疮利于肿溃。不利于收敛。辞不治。后更医。
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钱未合。不数日而变症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热疖二十余处。内有一疮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疖比。后之发势有不可测者。彼不 信。更医。又十日。情势内陷。败症齐出。复请予治。其人卧于堂。以帛盖疮上。登堂未及两三步。予即告归。
彼曰。何也。予曰。败气满前。死期速矣。何必视疮。急备后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处黑五寸。黯晕尺余。漫肿坚硬。背若负石。发热作渴。小便频数。两耳重听。
扬手露体。神思昏溃。脉沉而细。右手为甚。便秘念七日。计进饮食百余碗。腹内如常。众欲通之。予云。所 喜者此耳。急用大剂六君子汤。加附子、姜、桂三剂。疮始 痛。自后空心用前药。午后用六味丸料。加参、
、归、术五剂。复用活命饮二剂。针出黑血甚多。瘀脓少许。背即轻软。仍用前药。便亦通利。继以大补。始 获全安。所谓症不在难。心契则明。方不在多。意会则明也。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腰部属性:\x经络\x 与背部同。
\x下发背\x 生于脊中。前对于脐。一名对脐发。此症最为险候。盖内肾乃性命之根本也。治宜护肾为要。
\x肾俞发\x 生两腰。内肾陷肉之间。因酒色湿热者则单生。由房劳怒火者则双发。
二症如本脏稍有真阴制火。则疮形红活。高肿为脓。用人参养荣汤。加山萸、五味、知母、黄柏。或加乳 香、没药、广胶。及加减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疮形紫黑干枯。坚硬不作脓。或脓稀伤膜者。为真阴内 败。死期在十五日前后。非下搭手之同类也。灸合阳穴五壮。
\x下搭手\x 生肾俞之傍。十四椎之间。一名连肾发。由房劳伤肾所致。令人口干寒热。百节俱疼。治同下 发背。若咳嗽呕哕。厥逆不食。及脓清腰骨似折者逆。先有渴症。后患疽者。肾水竭也。脓秽色黯不痛。
疮口张大者。脾气败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败也。左尺脉洪数者。肾无所生也。左 关脉浮涩者。金克木也。秋令尤难。俱为不治。
\x湿流注\x 亦生腰肾之间。但其肿而无头。不变色。不作痛。三五个月不溃。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治宜 补气血。开郁结。如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数十剂。俟元气稍复。方可针之。仍倍用参、 。加远志、贝 母、白蔹。外以豆豉饼、附子饼灸之。忌用十宣散、流气饮等药。
\x石疽\x 生腰胯之间。肿而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属少阴阳明二经积热所致。治同湿流注。亦由元 气虚而邪气固结也。若黑陷麻木。呕哕不食。神昏脉散而代者死。
凡恶血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