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3-外科大成-第13页

r>皮寒虚热。咳嗽有痰者。托里清中汤。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黄气短者。人参养荣汤。脓多。心烦食少。发 热不睡者。圣愈汤。脾亏气弱。身凉脉细。大便溏泻者。托里温中汤。饮食不甘。恶心呕吐者。香砂六君子 汤。脾虚下陷。食少。虚热间作者。补中益气汤。肾虚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减八味丸。烦热作渴。起居 如常者。胃火也。竹叶黄 汤。
再如溃时。虚弱甚者。参术膏、八仙糕。阳虚自汗。食少者。人参膏。或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甚者加大附 子。泄泻肠鸣。胃虚呕逆者。参苓白术散加豆蔻、山药、木香、柿蒂。脾虚下陷。冷泻及肛门重坠者。补中益 气汤。加山药、山萸、五味子。随症增损。触类而长之也。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论脓属性:肥人脓多如少。是肉未腐。瘦人脓少如多。是肉败坏也。脓出多。身大热不休者。难治。盖毒之得脓。如伤 寒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者。为坏伤寒矣。脓成体弱者。必先补之。如出脓一碗。须服参三钱。元气虚弱。
更须大补。若损大补小。尚生变症。况无补乎。故云。若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先出稠白脓。次 流桃花脓。再次流淡红水。方为脓尽生肌之兆。脓腐作臭者惟补气血。腐尽则臭自止。忌用止臭药。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论血属性:疮口出血。或渐大而不敛者。气不守血也。故云溃而出血不作脓者死。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论疮口属性:肉赤而不敛。及脓多而带赤者。为血虚有热。宜八珍汤加丹皮。肉黯而不敛者。为阳气虚寒。宜十全大 补汤加白蔹。疮口皮白。绽而不收者。及久不合口。肉多脓少者。再、疮无血色。四围血晕不散者。皆由风 寒外袭。或凉药太过。致使气血不潮。俱用参、 补之。桂、附温之。艾汤涤之。神灯照之。桑柴烘之。疮口开 大脓清不生肌者。里虚也。峻补之。恐生变症。再疮口开大由七情房劳秽气所致者。用白盐、皂角烧存 性为末。发热。茶清调敷。不发热。姜、醋调敷四围。立效。由砒、 蚀药所致者。用皮硝、靛花水敷。疮口紧硬。
贴膏无脓者。风毒也。蝎蚣散掺之。(见去腐门)疮口发痒。用细茶、食盐汤洗之。或以细盐摩口四围自止。肉 虽长。其色紫者遗毒也。地榆汤、活血散敷之。疮口已合。误犯房劳。或暴怒复崩溃者。仍助气血。疮口易 收。乃热毒所致。必防流注之患。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生肌属性: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敛迟速。由气血之盛衰。惟补脾胃。此内治也。腐不尽。不可以言生肌。骤用生肌。
反增溃烂。务令毒尽。则肌自生。加以生肌药。此外治也。肌生如榴子红艳。或有白膜为善。若肌白而平。
且无纹理。或脓清秽气。为毒连五脏。气血枯竭也。危。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验膜属性:溃疡验膜。用软薄绵纸封疮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纸不动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目录>卷一\论症治<篇名>症变属性: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药之过也。于十一日之前。未有脓时。投温中健脾之药。如不应。为纯阴。不治。
至十五日之后已出脓时。投托里温中汤及十二味异功散。轻者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桂、附以救之。
须得疮热作痛。脓出食进。身温脉起为吉。所为原本于阳者。故生。
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虽得微肿、微红、微痛、微脓。终不似真阳红活。亦不得稠浓黄脓。其 疮不久复归阴矣。所为原本于阴者。故死。
<目录>卷一\主治方<篇名>肿疡主治方属性:\x神授卫生汤\x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 。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但未成者即 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 也。
羌活(八分) 防风 白芷 穿山甲(土炒研)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 各六分) 金银花 皂角刺 归尾 甘草节 花粉(各一钱) 乳香(五分) 大黄(二钱酒拌炒脉虚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x内消活雪汤\x 治发背。并五脏内痈。尻臀诸肿。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 者并服。
青皮 陈皮 乳香 没药 连翘 黄 当归 甘草节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穿山甲 贝母 白芍 金银花 皂角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黄(二钱)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x内疏黄连汤\x 治痈疽肿硬。发热作呕。大便秘涩。烦躁饮冷。哕 心烦。舌干口苦。六脉沉实有力。此邪 毒在脏也。急宜服此以内除之。使邪气不得传变经络。
木香 黄连 山栀 当归 黄芩 白芍 薄荷 槟榔 桔梗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二钱)
水二茶钟。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x立应绀珠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