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箍住
,其中消处自消,溃处自溃,竟收全功。可见膏药之妙矣。
<目录>外科十法
<篇名>开口除脓法六
属性:凡治痈疽,口小脓多则脓不出,或出而不尽,或薄脓可出,硬脓难出,以致瘀不去而新
不生,延绵难愈。法当烂开大口,俾瘀脓尽出为善。其烂药,乌金散最佳。祛瘀肉不伤新肉
,且不甚 痛,为至妙也。若有脓管,以棉纸捻裹药纳入,频换数条,即化去耳。亦有顽
硬之极,非乌金散所能去者,则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终不若乌金散为至稳。
<目录>外科十法
<篇名>收口法七
属性:凡治痈疽最难收口者,由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庸工不识,妄用补涩之剂,勉强收
口,恐他日内毒复发,更甚于日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称至宝。以此敷上,瘀肉自脱,不必
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万举万当也。大法先用防风汤洗之,再上末药。洗时须避风为
主。书云频将汤洗,切忌风吹是已。更有体虚不能收口者,须内服补药以助之。
<目录>外科十法
<篇名>总论服药法八
属性:凡痈疽服药,宜照顾脾胃为主,不得已而用清凉;但期中病,切勿过剂。大法初起时,
设有挟风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一剂以散之。散后而肿未消,随用银花甘草以和解之。若
肿势 痛,大便闭结,内热极盛者,则用卫生汤加大黄以疏利之。若病势虽盛而元气渐虚
者,则清药中须兼托补之剂,透脓散主之。若脓水已溃,必须托补元气为主,参 内托散主之
。如或元气虚寒,则补托药中须用辛热以佐之。脾虚者,理中汤、参苓白术散。气虚下陷者
,补中益气汤。胃经受寒,饮食停滞者,藿香正气散。气血两虚者,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鹿
茸辈。间亦有虚而挟热者,即于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麦冬、银花、丹皮等药以收功。
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阳毒,有阴毒,有半阴半阳,宜细辨之。阳毒者,疮势红肿,疮顶
尖耸,根脚不散,饮食如常,口渴便结,五心烦热,脉洪数。阴毒者,疮势灰白,平塌顽麻
,少痛,根脚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气冷,脉沉迟。半阴半阳者,疮肿虽红,不
甚尖耸,饮食差减,大便不结,寒热往来,微渴喜热,脉虚软。此三者必须细辨,俾用药寒
温得宜,方为合法。治阳者,清凉解毒。治阴者,温中回阳。半阴半阳之治,清不伤胃,温
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目录>外科十法
<篇名>详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属性:或问,痈疽五善七恶,何谓也。答曰∶五善者,饮食知味,一也;便溺调匀,二也;脓
溃肿消,脓水不臭,三也;神气清爽,动息自宁,四也;脉息有神,不违时令,五也。七恶
者,大渴发热,泄泻淋闭,一也;脓溃尤肿,脓稀臭秽,二也;目睛无神,语声不亮,三也
;食少不化,服药作呕,四也;恍惚嗜卧,气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
肿,六也;脉息无神,或躁动不和,七也。古语云∶五善得三则吉,七恶得四则凶。余谓七
恶之凶,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讲。大抵热渴淋闭,喘急内热,皆真阴受伤
,宜六味汤加麦冬、五味。如不应,用八珍汤加麦冬、五味。更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兼服
六味地黄丸。此乃补阴生阳之说也。若气短倦怠,昏愦乏力,饮食不化,乃阳虚之候,宜用
补中益气汤。若卧睡不宁,宜用归脾汤。若饮食减少,面目浮肿,宜用香砂六君子汤。若兼
脾胃虚寒,更用理中汤。肾气虚寒须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此温补回阳之
法。若痈疽溃后,脓血去多,变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肢体振摇而发痉者,并用参 归术
并附子等药以救之。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间有可生者。当此时势,性命急如悬缕,司命
者宜叮咛反复,熟思而审处之。
<目录>外科十法
<篇名>将息法十
属性:凡病中设有挟风寒者,即宜断去荤腥油腻,微服散药。俟外邪祛尽,另用滋味调补。大
抵将息痈肿,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过多,使肉气胜谷气。更忌生冷
滞气之物,恐反伤脾胃耳。并宜避风邪,戒嗔怒,寡思虑,少言语,兢兢保养为贵。至于病
后将息,毒大者,三年内宜远帷幕。毒小者,期年内宜远帷幕。犯之则成虚损,或成偏枯,
或阴减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风,亦须常作有病时想。
以上十法,乃治痈疽发背之大纲。大者可为,小者可知已。余生平善治外证,其心法全
在于此。约而能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