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6-麻科

2-麻科活人全书-第39页


\x醒脾散\x 北全蝎(五只糯米拌炒) 白附子(乌豆水浸蒸) 人参 木香 白茯苓 天麻(姜汁蒸)
石菖蒲(去尾姜汁蒸) 炙甘草 为末。水调服。
<目录>卷之三<篇名>粪溏水泻第六十四属性:粪溏之症不须除。麻得斯候毒得舒。始终粪如黄褐色。虽有变症保无虞。
粪出有沫名水泄。初热正出见为吉。久泻气陷恐成痢。溺赤燥遏脾胃热。
麻症粪溏。理势必然。此肺胃之火所作而致。不必施治。何则。火势极则大便闭结。麻本火 候。倘再便闭。则火毒内作极矣。麻出必险。是以粪溏为正候。初出与出时见此症。其麻纵险可 救。正收与收后。而粪溏色如黄褐者。虽有变症。可保无虞。若水泻之症。粪色必黄而有沫。小 便赤。口干唇燥。皆由脾胃有热所致。然麻症泄泻。热邪得以开泄。是为顺候。初热未出之间。水 泻者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葛根、连翘、木通、滑石主之。正出之时水泻者。亦以三苓散(见 三十七条)加连翘、麦冬。潮热甚者更加黄连、黄芩主之。(古人有用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麦冬治 之者、实为不妥、方仍收列。)夫麻泄泻。毒火因泻而解。虽曰美候。然不可令其久泻。倘或久泻 不止。则正气必衰。脾气下陷。凡在未发热之前水泻。至正出之际而不止。其为日已久。则麻毒 难以发越。后则留毒。为害不小。宜以加味三苓散主之。倘执泥毒邪得泻而解之说。纵其久泻。而 不为之早治。恐至麻收靥之后。变成痢症。或下紫红血等症。治疗维艰。正收及收后而水泻者。
毒邪虽得泻而尽。然止宜泻三五次。不可过多。若自首至尾。水泻不止者。宜用清凉利水之药。
而佐以升提。古有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香白芷、大麦冬治之者。须当审理察宜。随机加减 而施。正收及收后、水泻过甚者。须以理脾胃为主。宜以枳实理中汤。随意消息、加减而治。若不 急治。多成肿胀、便血、痢疾等候。至若麻后泻痢不止、口干目闭、四肢不温、与呕吐不食、洞泄 不知者。皆为不治之症。
\x加味三苓散\x 治痘麻泻甚。小便红黄。
猪苓 木通 赤苓 车前子(炒各七分) 泽泻(八分) 黄芩(酒炒) 牛蒡子(各五 分) 黄连(酒炒二分)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前服。
\x人参白虎汤\x 治热病。舌干大渴。发热背寒。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石膏(一钱、一书用五钱) 知母(三钱) 糯米(半合 )水煎。分作三次。温服。一日饮尽。
\x枳实理中汤\x 治胃挟食及结胸。本虚不能受攻者。
干姜(炒黑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三钱) 白术(炒焦一钱至二钱) 枳实 茯苓(
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
<目录>卷之三<篇名>泻清第六十五属性:麻症泄泻本常候。当分属热与属寒。泻下清稀白沫者。莫作热候一般看。
麻症泄泻。本属常候。属热者多。属寒者少。然亦有泻下清稀白沫者。其症喜温。腹疼喜按。
此属寒泻。宜以胃苓汤。去苍术。少用白术、肉桂。加煨姜治之。不可一例而治也。
\x胃苓汤\x 治饮食停积。浮肿泄泻。脉症俱实者。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以芝麻油拌炒黄色、四两) 川浓朴(去皮姜汁炒) 广陈皮(去 白) 肉桂(一钱) 炙甘草(各三两) 生白术 白茯苓 坚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水煎服。
平胃本平胃气之敦阜。若因脾土之虚。不能消运。又须稍借参苓。如养胃汤之类。然复有土 衰不能分利。而成肿胀。且气壅不胜参术。难合理中者。宜合五苓。以健运水土之正气。与假 苏藿以散客邪。两不易之定例也。
<目录>卷之三<篇名>泻而腹痛胀满第六十六属性:泻下腹疼与胀满。嗳气秽息如败卵。饮食不节腹中停。宽肠化食自安妥。
泻而窘急。腹痛胀满。或有嗳气如败卵者。此乃饮食不节。停滞腹中。宜用枳壳汤(见四十九 条)去炙甘草。加山楂肉、麦芽、木通治之。
<目录>卷之三<篇名>咳嗽鼻衄呕吐泄泻首尾治法总论第六十七属性:咳衄吐泻麻之宜。热毒由斯消减时。治法解毒同一例。用方首尾不共施。
麻疹初出。必要咳嗽。使腠理疏通。鼻衄则热毒得以随衄而解。泄泻则上下热毒得出。呕吐 均属美候。亦脾胃二经热毒所致。且麻出自肺胃。其理只以解热毒为主。六一散、至宝丹、或四物 汤(见二十五条)。加黄连、黄芩。仍凭择用。若麻出之后。而见咳嗽、鼻衄、吐泻等候。则又不宜 用上三方。俱宜以三味消毒饮(见三十三条)主之。
\x六一散\x 治表里三焦之热。解肌清燥。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灯心汤、或姜汤下。
前方滑石四两。甘草一两。名曰天水散。治痘干燥而痛。用蜜水调涂。并白汤调服。
\x至宝丹\x(又名祛风至宝丹)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叶 川芎 当归 白芍(炒) 栀仁(炒黑) 大黄(酒蒸) 芒硝(各 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