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燥结于下,毒火流住于大肠,以致津液干枯不得润滑,故大便有秘结 之症。苟不攻其胃则胃实,胃实则生谵语,腹胀目赤者有之。《经》云∶毒瓦斯归胃,胃气闭塞,喘急烦躁不免 矣。急用大黄、栝蒌仁、枳壳润下以去毒,外导亦可,加升麻提之更好,盖清气提上,而浊气自下也。
<目录><篇名>泄泻(十三)
属性:发热与见点并回后五六日之间作泻者,是泻火毒不泻元气也,切勿止之,《经》云∶毒以泻松,痛以利 减,回后泻至八九日外当用四苓散加升麻、槐花、桔梗、柴胡、栀子、黄连、车前、六一散、杏仁、条芩、
豆根、栝蒌仁,切勿用白术、木香健脾等药。泻出之物如鸡卵臭者,伤食也。宜用山楂、麦芽、槟榔、
川朴等味以消食积。
《经》云∶泄泻者,邪入于大肠,原进原出者,邪热不化谷也。盖因火性沸腾,不暇分消,故其出也。
泄泻大作,一切寒凉清解之药在所禁忌,然非所以概治热毒下痢之 症也。热毒太 甚,其毒不能尽行肌表;势必至于壅滑凝滞,所幸内实不受邪,侵注于大肠,大肠为传送之官,不至毒害迫 于其中,频频下痢,虽与泄泻相似,而实不同。此之泻者滑而不禁,彼则坚而闭塞,此之泻者溏而不实,
彼则凝结如胶漆。有纯下清水,或秽气不甚,或便塞难出,或腹痛烦躁不宁,重用芩连以清其火,稍加大 黄以攻毒而痢自止矣。若以泄泻治之,则左矣。《经》云∶热毒冲肠便自频,喜肠传送毒难侵。频频欲解仍难 塞,误认脾虚终内攻,久泻者饮食内停中气阻,转运失职脾困苦,纵然顺症亦淹迟,
内伤消积止泻吐,热退便塞须加升麻,一提而大小便自顺矣。
<目录><篇名>呕吐咳逆(十四)
属性:呕吐者,胃火也。胃火上冲,呕吐而食不下咽。咳逆者,肺火也。肺火上冲而咳逆不止也。《经》云∶ 呕吐者,邪甚于上。顺其气,清其火,则自止矣,切勿用姜汁,有痰在膈,在经络非 吐不可,吐中亦有发散之义,《经》所谓∶因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呕吐不止者,用葛根煎汁服之,不能下气消痰。呕哕不止者,用枇杷叶煎服之,能止痰嗽咳逆。
<目录><篇名>三消症(十五)
属性:渴而每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火移热于肺。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且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
<目录><篇名>不食(十六)
属性:人以胃气为主,不食则胃气必伤,此为实热壅塞而然也。回 后重用石膏以清胃火,大便秘结须加大黄,不忧寒凉太过,不忧荡涤伤胃,《经》云∶百凡欲食最为先。《
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不食应知各有缘,有热邪犯胃而不食也,亦有胃虚火闭不食者,此则火闭无疑 非胃虚也。胃虚不食身安静,胃热人烦体自炎外。又有饮食过多,或痰凝气滞,与夫寒邪闭塞胃热者,
皆令不食,须知其食过多,致脾不消谷而成痞胀者有之。
<目录><篇名>惊搐(十七)
属性:热毒犯心,心为君主,忽被风邪束缚,不得汗泄,大小肠郁结不得内行,是以心火亢极,金受火克,不 得平木,木动风生以侵脾土,故吐食更兼搭眼,面青又见头摇,气乱神昏,遂生惊搐之症。《经》云∶木邪盛 而伤土,宜发散兼利小便,使其内外之毒,分消而惊搐自定,发散用消毒饮加防风、川羌、煨天麻、木 通、小草、甘草、钩丁、陈皮、青皮。回后加大黄、麦冬、柴胡、山栀,或用清解散。防风、荆芥、蝉衣、桔 梗、前胡、川芎、升麻、黄芩、木通、大力、连翘。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为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 清。此因心火火炽盛,肺金受克不能制肝木,以致火风相搏,神不得安,邪火退,正火旺,则心 肝宁而惊搐定矣。发搐惟利关节,毋为惊治,须清烦热安神治,宜疏风消食透毒为良。
<目录><篇名>失血(十八)
属性:今夫血阴物也,有质而凝,寒则凝,热则行,热毒之气内外不得分消,内闭结,外无汗,营家失所,奔 窜妄行,传注督脉,必从鼻软关而出。《经》云∶毒从衄散不必止之。若从口来犯胃,
难治,急用犀角地黄汤。或溺血者,加山栀、车前、石苇、木通、
升麻、槐花(各二钱),或大便下血者,加黄芩(四钱)、槐角(三钱)、黄柏(二钱)、升麻(二钱)。血属阴本静,因 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耳鼻衄出者加山栀(二钱)、防风(二钱)、荆芥(八分)。若九窍出血者不治。若吐蛔,泻蛔。
蛔者,嘈食虫也。不食而出者,胃火实也。见食而出者,胃中虚寒也。气虚不食而吐蛔者死,泻蛔亦然。不食,虫 无存养之所,故出。虫畏胃火,不安其身,亦出,宜重用石膏。
<目录><篇名>误降(十九)
属性:疹虽出齐,天庭不明,手足尖不至,而时师误降者,或自回者,于降药中加发散开提之药,如大黄、钩 丁、薄荷、蝉衣之类。或用青龙汤不可迟延,生甘草、知母、薄荷、黄芩、栝蒌仁、胆草、大青、红花、忍 冬花、通草、谷精草、西瓜汁、升麻、砂仁、竹沥、僵蚕、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