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
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非谓谷气变见于寸口,以决死生。乃言脉之体,肾间动气,为生气之原。即《素
问・阴阳离合论》曰∶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者是也。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夫肾间则冲脉所出之地,外当乎关元之分。而三焦气化之原、十二经之气,皆系于此,
故曰根本也。挟任脉上至咽喉,以通呼吸,故曰呼吸之门。上系手三阴三阳为支,下系足三阴
三阳为根,故越人引树以设喻也。是气也,为十二经之原、三焦之府,主宣行营卫者也。又为
精神所舍、元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若肾
气先绝于内,其人不病,病即危矣。
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生气之原,统辖营卫者也。盖人身气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环,
吸入天之阳,呼出地之阴。心主君火、吸入之气,乃天阳也,亦属火。其气由鼻入肺历心,引
心火从心系循督脉入肾,又从肾系以达下焦胞室,挟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阳气,合心火蒸
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循冲任而上,过膈入肺,而还出于口鼻。上出之气,在口舌脏腑之中
则为津液,由诸气街外出于皮毛,以薰肤润肌则为汗,此火入水中化气之理,即乾坤相交三索
之义,故曰人与天地参也。



<目录>卷一

<篇名>九难

属性: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此分别脏腑之病也。人一呼一吸为一息,脉亦应之。一息之间脉四至,闰以太息脉五至,命
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脉也,其有增减,则为病矣。一息三至曰迟,不及之脉也。一息六至
曰数,太过之脉也。脏为阴,腑为阳。脉数者属腑,为阳为热;脉迟者属脏,为阴为寒。又推
言所以数属腑,迟属脏之义,故曰诸阳为热,诸阴为寒也。然此但言其阴阳大概耳,未可泥也。
按∶腑病亦有迟脉,脏病亦有数脉,以迟数别脏腑,固不可执,而以迟数分寒热,亦有未尽
然者。夫迟为阴脉,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三至,去来极慢者是也。迟脉为病,皆因内伤生
冷寒凉之物,外涉水冰阴寒之气,多中于脏,或中于腑,或入于腠理,以致气血稽迟不行,故
主阳气虚,气血凝滞,为阴盛阳衰之候。观其迟之微甚,而识寒之浅深,此道其常也。若迟而
有力更兼涩滞,举按皆然者,乃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故脉反呈迟象。然未可造次,
必验之于证,如胸脘饱闷,便秘溺赤,方是主热之迟脉也。若景岳所云∶伤寒初解,遗热未清,
经脉未充,胃气未复,脉必迟滑,或见迟缓。河间云∶热盛自汗,吐利过极,则气液虚损,脉
亦迟而不能数,此又营气不足,复为热伤,不能运动热邪,反为所阻,失其转输之机,故缓慢
而行迟也。再迟而不流利为涩,迟而歇止为结,迟濡浮大且缓为虚,似是而非,尤当辨认也。
数脉为阳,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六七至者是也。数脉主热,为病进,为阴不胜阳,故脉来
太过也。
然∶亦主寒者。若脉来浮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微细欲绝,此阴盛于下,逼
阳于上,虚阳浮露于外,而作身热面赤戴阳,故脉数软大无神也。丹溪云∶脉数盛大,按之涩
而外有热证,名中寒,乃寒流血脉,外证热而脉即数,亦此义也。越人只言其常,而未言其变,
经文简奥,如此等概略之言甚多,学人当细心领会,不可刻舟求剑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难

属性: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脏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
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
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
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一脉十变,谓一脏一脉,其变有十也。五邪者,五脏六腑之邪也。刚柔,五脏为柔,六腑为刚。
相逢,谓脏邪干脏,腑邪干腑也。盖脏干脏则脉盛,腑干腑则脉微。假令夏主心,脉当浮大而散,今
反弦而急甚者,肝邪来干心也。此从后来,母乘子,为虚邪。小肠心之腑,脉当浮大而洪长,而微弦
急者,为胆邪,阳干于阳,阴干于阴,同气相求也。心脉虽洪大,当以胃气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