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连肉润肌臀。
五脏生成篇云。其华在唇。四曰其充在肌。阴阳应象大论云。土生甘。甘
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
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故曰。应唇通
口气。连肉润肌臀也。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顺时脉缓慢。
脾属土。王于四季辰戌丑未之月。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
是其候也。尤于六月长夏为之正旺。其脉当如春风中之杨柳。阿阿缓
大。乃为顺时也。
按人镜云。脾脉大而缓。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
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为缓。又稍加力。脉道
敦实为大也。
失则气连吞。
熊宗立云。夏以胃气为本。反得脉弦而急。如相连吞咽而来是。肝木克
脾土。故为反脉。张世贤曰。气谓脉气也。脉气如相连吞咽而来。即雀啄
漏水之脉。脾衰乃见。故曰失矣。据二氏之说。俱以气字为脉气。然熊氏
之说。本于李 范。 范曰。连吞者。所以形容紧数之状。恐未必然。何也。
若以脾脉之反时言。则弦而急矣。连吞是何脉。而足以尽弦急之状也。
以愚观之。气字当作口气。
按内经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脾为吞。又针经云。刺中脾十日死。其
动为吞。是以知吞为口气言。非为脉状言也。予尝见一人脾病。其口常
如连连吞咽之状。至死方休。此之谓也。
按玉机真藏论云。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淫邪发梦篇云。脾气胜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见丘
陵大泽。坏屋风雨。又方盛衰论云。脾气虚。故梦饮食不足。
按中藏经云。脾实则梦筑墙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
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室。
湿多成五泄。肠响若雷奔。
夫脾主湿。湿多则成泄矣。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否。然。泄凡有
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
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
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法也。脉经云。脾病者。虚
则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取其足太阴阳明少阴血也。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五十六难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
收。发黄瘅。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病
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
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长
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又曰。
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
斗。水一斗五升。张世贤曰。此歌言脾。今并及胃者。脾胃相连故耳。



<目录>卷二

<篇名>脾脉见于三部歌

属性:三部俱缓脾家热。口臭胃翻常呕逆。齿肿龈宣注气缠。寒热时时少心力。
缓脉属土。三部俱缓。则为土太过矣。故曰。脾家热。脾开窍于口。故口臭。
经脉篇云。脾虚则吐。故胃翻常呕逆也。脾与胃相连。胃之经脉。上入齿
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故曰齿肿龈宣。脾病有寒热证。如少阴司
天。四之气主客。湿土寒热是也。心脾之母也。子病则耗母气。母亦因之
而病。故寒热时时少心力也。有所谓注气者。如尸注。鬼注。劳注。及注夏。
注船之类。皆谓之注。其病注于阴阳气血之内。不可名状。其人饮食懒
进。面黄羸瘦寒热时时。四肢无力。以月以年。缠绵不已。是皆注病之情
状也。土性缓。故其脉其病亦缓。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缓者多热。仲景曰。缓者阳气长。又曰。缓则
胃气有余。王海藏曰。缓大而长为热。张景岳曰。缓者纵缓之状。非后世
迟缓之谓。故凡纵缓之脉多中热。而气化从乎脾胃也。



<目录>卷二

<篇名>脾脉歌

属性:脾脉实并浮。消中脾胃亏。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
阿阿缓弱春扬柳。乃脾之本脉也。经云。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今脾
脉实而且浮。是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