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蠡沟络穴。

别名:交仪。

穴义: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蠡沟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蠡沟。

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中都郄穴。

别名:中郄,太阴,大阴。

穴义: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

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

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膝关

别名:阴关。

穴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膝关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膝关。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8曲泉合穴,属水。

穴义: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

名解: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

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

9阴包

别名:阴胞。

穴义: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