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其疾。其候默默欲眠。
目不能闭。起居不安。虫蚀其喉为惑。其声嗄。虫食下部为狐。其咽干。狐惑之病。并恶饮食。面
目乍赤、乍白、乍黑。是其证也。大抵伤寒病腹内热。入食小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
及下部。为 病。其候齿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黑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虫蚀其肛。烂见
五脏则死。当数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也。下唇有疮。虫食其肛也。杀人甚急。多因下
利而得。治 桃仁汤、(杂一百五)黄连犀角汤(杂一百六)雄黄锐散主之。(杂一百七)
\x(一百)问病患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
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药入即吐利。\x
此名百合伤寒也。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无复经络也。其状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
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 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
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百合之病。诸药不治。药入即吐利。如有神灵。此多因伤寒虚劳。大
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疾也。百
合知母汤、(杂一百八)滑石代赭汤、(杂一百九)鸡子汤、(杂一百十)百合地黄汤、(杂百十
一)百合洗方(杂百十二)栝蒌牡蛎散、(杂百十三)滑石散(杂百十四)主之。



<目录>

<篇名>卷第十二

属性:此一卷。说药证并药方加减法。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伤寒有证
异而病同一经。药同而或治两证。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
药。然后用之万全矣。又况百问中一证下有数种药方主之者。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
。假如下利而心下痞。称十枣汤、大柴胡、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
参汤之类。虽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其方有冷有热。仔细详药证以对治之。则无不中矣。所谓药方
并加减法者。仲景伤寒方一百十三道。病与方相应。乃用正方。科有差别。即随证加减。昔人云。
学方三年。无病可医。疗病三年。无方可治。往往世传为名论。竟不知执方疗病。或中或否。不知
加减。移咎于方。古人用药。如斗运转。故攻病的而取效速。一服知。二服愈。假如理中丸证。肾
气动者。去白术。小柴胡汤证。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盖脾恶湿。肾恶燥。白术治湿。茯苓利水。
故肾气动者去白术。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此推之。然后知不可执方疗病。须是随证加减。今于逐
方下说病证用药加减。庶几修合之际。便见治法。兼古方凡称 咀者。直云锉如麻豆大。云一升者
只用一大白盏。以古准今。易晓而通用也。寻常疾势轻者。只抄粗末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姜枣。煮七八分。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病势重者。当根据古剂法(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也。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料例
大者。只合三分之一是也)
\x桂枝汤(一)\x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宜服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宜服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宜服之。○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不可与之。○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
大者。与桂枝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
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
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
枝汤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伸。若胃
气不和。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如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
解宜服。○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服。○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
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服。○病常自汗
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服。○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
则愈。宜服。○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发汗。宜服。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服。○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
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